傳染病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重定向自 ?染性疾病
傳染病
疾病類別
上?分? 疾病 、?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diseases   编辑
??方面 健康??   编辑
起因 病原體   编辑
直接原因 感染   编辑
導致 infective psychosis   编辑
?究?科 傳染病學 、? human disease ecology   编辑
醫學專科 傳染病學   编辑
特性 ?伏期   编辑
主??史 傳染病歷史   编辑
表??念 致病機轉   编辑
WordLift URL http://data.thenextweb.com/tnw/entity/infectious_disease   编辑
ICD-9-CM 079.0 、? 136.9 、? 136.8   编辑
NCI Thesaurus ID C26726   编辑
Stack Exchange標籤 https://biology.stackexchange.com/tags/infectious-diseases   编辑
相對?念 非傳染性疾病   编辑
相?列表 和病原體有關的人類疾病列表   编辑

傳染病 (英語: Infectious disease )又稱 疫病 ,是一種可以從一個 或其他 物種 ,經過各種途徑 傳染 給?一個人或物種的 感染 病。通常這種疾病可藉由直接接觸已感染之個體、感染者之 體液 排泄物 、感染者所?染到的物體,亦可透過喝 食物 空氣 或其他 載體 (vector)而散佈。如?播速度?快,?染病可成?一? 流行病 (英語: Epidemic disease )。

感染症 是一種經過 醫學 實證,由 病原 性的 微生物 之存在或其活動引起,可對 宿主 傷害或損壞正常其 生理 功能的人類或其他物種之 疾病 。而一個引起感染症的 病原 ,可引發感染的能力在 流行病學 中特稱? 感染力 [1] 此外,感染症也不可和 感染 混淆,兩者?非 同義詞 ,因? 感染 未必會引發疾病 症狀 宿主 不適。 [2] 在無限多種類且仍在逐漸?生 變異 微生物 中,只有極少數能?對 健康 個體 ?生 疾病 [3] 感染症的引發事實上不僅肇因於 病原 的介入,同時也受到 宿主 防禦影響,前者除了可導致患者 生理 不正常運作,但有時?是感染者本身的防禦機制反應所致,因此一個疾病的表現和嚴重程度是同時建構於病原和宿主本身兩方面;由此依照宿主本身的防禦力,這些病原又可進一步歸納? 主要病原 伺機病原

多數感染症不會造成患者 死亡 ,而致病之 微生物 最終通常會屈服於宿主的 免疫反應 ,進而被?除或潛伏在宿主體內。 [3] 這個過程需要 免疫機制 的參與以殺死或減低病原的活性。但免疫系統對微生物作出的反應常常(但?非全然)是疾病症狀的來源,例如 發燒 發炎反應 、流 鼻涕 咳嗽 化膿 等,有時這種症狀對患者的傷害遠大於病原本身的直接傷害。此外,感染疾病、 帶原 或是 注射疫苗 ,甚至是受到結構相似之 生物體 或非生物,都可能藉以得到 抗體 而?生對特定 病原 免疫力

傳染途徑 [ ?? ]

由於生物性的 致病原 人體 外可存活的 時間 不一,存在人體內的位置、活動方式都有不同,都影響了一個 感染症 如何傳染的過程。?了生存和繁衍,這類 病原 性的 微生物 必須具備可傳染的性質,每一種傳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傳播方式,例如透過 呼吸 的路徑,某些 細菌 病毒 可以引起宿主 呼吸道 表面 ?膜 層的型態變化,刺激 神經反射 而引起 咳嗽 噴? 等症狀,藉此重回空氣等待下一個宿主將其入,但也有部分 微生物 則是引起 消化系統 異常,像是 腹瀉 嘔吐 ,?隨著排出物散布在各處。透過這些方式,複製的病原隨患者的活動範圍可大量散播。

空氣傳染 [ ?? ]

有些 病原體 空氣 中可以自由散佈, 直徑 通常?5 微米 ,能?長時間浮游於 空氣 中,做長距離的移動,主要藉由 呼吸系統 感染 ,有時亦與飛沫傳染混稱。

食物傳染 [ ?? ]

常見於 發展中國家 衛生系統?未健全、 ?育 宣導不周的情況下,未處理之廢水或受 病原 沾染物,直接排放於 環境 中,可能?損? 食物 或?觸 鼻?膜 之器具,以及如?後?潔不完全,藉由?食過程可導致食入者感染 糞口途徑 ,主要病原可? 病毒 細菌 寄生蟲 ,如 ?亂 A型肝炎 小兒麻痺 輪狀病毒 弓型蟲感染症 T. gondii ),於 已開發國家 也可能發生。有時,某些 生物 因體表 組織 構造不足以保護 個體 ,可能因接觸患者之 排泄物 而受到感染,正常情況下在人類族群中不會發生這種特例。

接觸傳染 [ ?? ]

經由直接接觸而傳染的方式稱?接觸傳染,這類疾病除了直接觸摸、 親吻 患者,也可以透過共用牙刷、毛巾、刮?刀、餐具、衣物等貼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觸後,在環境留下病原達到傳播的目的。因此此類傳染病較常發生在學校、軍隊等物品可能不?共用的場所。例如:?菌感染的 香港? 細菌 感染的 膿包症 (Impetigo)、 病毒 在表皮引起增生的 ? ,而 梅毒 的情況特殊,通常是健康個體接觸感染者的 硬性下疳 (chancre)所致。

性傳染疾病 包含任何可以藉由 性行? 傳染的疾病,因此屬於接觸傳染的一種,但因 愛滋病 在世界 流行 狀況甚?嚴重, 醫學 中有時會獨立探討。通常主要感染原? 細菌 病毒 ,藉由直接接觸 生殖器 ?膜 組織、 精液 陰道 分泌物或甚至 直腸 所?帶之病原,傳遞至性伴侶導致感染。若這些部位存有傷口,則病原可能使 血液 感染帶至全身各處。

母體傳染 [ ?? ]

母體傳染或 垂直感染 專指 胎兒 由母體得到的 疾病 。拉丁文以「 in utero 」表示「在 子宮 」的一種傳染形式,通常透過此種傳染方式感染胎兒之疾病 病原體 ,多以 病毒 、和活動力高的小型 寄生蟲 ?主,可以經由 血液 輸送,或是具備穿過 組織 細胞 的能力,因此可以透過 胎盤 在母子體內傳染,例如 AIDS B型肝炎 。細菌雖較罕見於垂直感染,但是 梅毒 可在 分娩 過程,由於胎兒的 ?膜 部位或 眼睛 接觸到母體陰道受感染之?膜組織而染病;且有少數情況則是在哺乳時透過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兒。後兩種路徑也都屬於垂直感染的範疇。

血液傳染 [ ?? ]

主要透過 血液 、傷口的感染方式,將疾病傳遞至?一個個體身上的過程?血液傳染。常見於醫療使用注射器材、 輸血 技術之疏失,因此許多醫療院所要求相關醫療程序之施行,必須經過多重、多人的確認以免傷害患者,於捐血、輸血時,也針對捐贈者和接受者進一步檢驗相關 生理 狀況,減低此類感染的 風險 ,但由於 毒品 的使用,共用針頭的情況可造成難以 預防 的感染,尤其對於 愛滋病 的防範更加困難。

診斷 [ ?? ]

診斷主要根據 病歷 紀錄 理學檢? 以及攝影圖像(例如 X光 )但感染症最主要的診斷工具還是 微生物培養 ,在 培養基 中提供適當物質,?置入患者檢體樣本培養,常用來診斷 葡萄球菌 ?球菌 細菌 性感染。部分病媒無法被人工培養,尤其是多數 病毒 ?端螺旋體 。過去已發展出利用 血?學 標記物檢?患者,甚至包括運用 抗體 作?檢?方式之一。更新的技術可直接使用 血液 或分泌物中所含 病毒 或病原相關 蛋白質 等.作 聚合?連鎖反應 ,不僅檢驗速度快,準確率亦大幅提升。

鑑別病原 [ ?? ]

過去根據 柯?氏法則 的驗證程序,可以大致確認疾病的 病原 是否具有 傳染 性,這個法則成功地驗證 結核分支桿菌 ? 結核病 的病原;但有許多情況下這個法則無法如期運作。

確認流行範圍 [ ?? ]

流行病學 的發展對族群中的疾病?究也相當重要,當傳染病 爆發 時,必需仔細分細事件?偶發性(sporadic)、 地方病 流行病 大流行 ,以利 醫療 團隊、 公共衛生 部門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治療 [ ?? ]

當檢驗結果?陽性,必需?快了解該種病原性的微生物對藥物的敏感度或是 抗藥性 (antibiotic resistance)以決定對患者施用 抗生素 的種類和劑量,依據抗藥型(antibiogram)給予患者最有利的治療方式,可減少 廣效抗生素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的使用,進而減少可能?生之抗藥性。

致病狀況 [ ?? ]

世界主要致死傳染病?況 [ ?? ]

世界衛生組織 蒐集全球死亡資料,以下表 [4] 列?2002年世界主要致死疾病,這些疾病都造成至少10萬人死亡,1993年資料隨表附加以玆參考。需特別注意表中前三名致死單一疾病分別是 愛滋病 結核 ?疾 ,?管幾乎所有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案例皆逐步減少,但死於愛滋者?以四倍成長,而 百日咳 小兒麻痺 白喉 麻疹 破傷風 等兒童疾病,此外兒童也在腹瀉、下呼吸道感染中??大的百分比。

排名 死因 2002年
死亡百萬人數
?所有死亡% 1993年
死亡百萬人數
1993年排名
所有感染症 14.7 25.9 16.4 32.2%
1 下呼吸道感染 註1 3.9 6.9 4.1 1
2 愛滋病 2.8 4.9 0.7 7
3 腸胃炎 註2 1.8 3.2 3.0 2
4 結核 1.6 2.7 2.7 3
5 ?疾 1.30 2.2 2.0 4
6 麻疹 0.6 1.1 1.1 5
7 百日咳 0.29 0.5 0.36 7
8 破傷風 0.21 0.4 0.15 12
9 腦膜炎 0.17 0.3 0.25 8
10 梅毒 0.16 0.3 0.19 11
11 B型肝炎 0.10 0.2 0.93 6
12-17 六種 熱帶疾病 英? Tropical disease 註3 0.13 0.2 0.53 9, 10, 16-18
註解
  1. 下呼吸道感染包含許多種 肺炎 流行性感冒 支氣管炎
  2. 造成腸胃炎的生物有許多種,包含 ?亂 肉毒桿菌 大腸桿菌 等等。
  3. 六大熱帶疾病包含: ?格斯氏病 登革熱 絲蟲病 英? Filariasis 利什曼原蟲症 蟠尾絲蟲症 血吸蟲病 錐蟲病 英? Trypanosomiasis
  4. 其他死因包含母體和出生狀況(5.2%)、營養缺乏(0.9%)、非傳染因素(58.8%)和傷殘(9.1%)

大流行 [ ?? ]

當一個 傳染 疾病 影響到一個廣大的 地理 區域,就稱? 大流行 ,中文慣稱 瘟疫 。除可造成 死亡 、?? 城市 政治 國家 、瓦解 文明 ,甚至可以殲滅 族群 物種

新興疾病 [ ?? ]

有時 微生物 宿主 和諧 共生 共存或互不侵犯,常見於 熱帶 地區發源之 病毒 、某些 昆蟲 ? 或其他 物種 ,由於兩方在平衡中共同 演化 ,通常宿主已具備相當程度之抵抗力,同時這些微生物也演化出更有力的致病能力,但當這些微生物由長期共同演化的物種傳染至其他毫無抵抗能力之物種時,可能會?生 疾病 ,?對原先共存之物種不造成實質影響,尤其當轉移的物種之間基因表現相似度越高, 生物 體內的辨識能力也較相似,此時受 感染 的機會也會大幅提升。換句話說,對於新接觸微生物的物種若因此染病,則這個微生物對新的宿主而言是一種 病原 ,對於原先共存之物種,這種微生物不造成疾病,則不?其病原。多數 人類 新興傳染病及其傳播都與人?活動有關,由於 環境 受到改變,某些區域性的微生物可藉此取得新的 生態 平衡,甚至引發 大流行

病原 毒力 傳染 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而且也深深影響著 病原 的長期 演化 ,由於 微生物 宿主 之間的共同演化出新病原需要 時間 ,在一般情?下,病原要?上先鋒的攻擊目標?非易事,通常需要直接地破壞 環境 平衡,或是藉 生態 變化,引發 物種 遷徙,甚至人?消滅之病原,可由 實驗室 演化後釋出。通常首次流行時,由於 醫療 公共衛生 經驗不足, 死亡率 將最?嚴重,但若是快速致死的疾病,宿主?可能在病原開始蔓延之前 死亡 ,而毒力對宿主 生理 運作的改變,也將影響傳播的結果,例如 呼吸道 感染可促使患者將病原咳至 空氣 散佈, ?亂 則可藉由爆炸性的 腹瀉 增加分布的面積。

法定傳染病 [ ?? ]

由於已知傳染性疾病中,部分可對 人類 造成重度傷害,或是可能引發 大流行 ,許多 國家 因此借用 政府 公權力 ,協助 醫療體系 嚴密監控這類疾病的發生及後續發展,避免疫情擴大,這些傳染病特稱? 法定傳染病 ,在相關 法律 下,通常 醫師 有義務依照疾病分級,在指定的 時間 內或以規範的流程對 衛生 主管機關進行通報。

參見 [ ?? ]

?考?料 [ ?? ]

引用 [ ?? ]

  1. ^ Glossary of Notifiable Conditions ?面存??? ,存于 互???案? ) 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2. ^ "Infectious disease." McGraw-Hil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5.
  3. ^ 3.0 3.1 This section incorporates public domain ?面存??? ,存于 互???案? ) materials included in the text: Medical Microbiology ?面存??? ,存于 互???案? ) Fourth Edition: Chapter 8 ?面存??? ,存于 互???案? ) (1996) . Baron, Samuel M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at Galveston.
  4. ^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面存??? ,存于 互???案? ) - 2004 Annex Table 2 (pdf) ?面存??? ,存于 互???案? ) and 1995 Table 5 (pdf-large!) ?面存??? ,存于 互???案?

?源 [ ?? ]

  • H. Krauss, A. Weber, M. Appel, B. Enders, A. v. Graevenitz, H. D. Isenberg, H. G. Schiefer, W. Slenczka, H. Zahner: Zoonoses. Infectious Diseases Transmissible from Animals to Humans. 3rd Edition, 456 pages. ASM Press.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Washington D.C., USA. 2003. ISBN 1-55581-236-8 .

外部連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