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森林兄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內容

森林兄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森林兄弟
活躍期 1940?1941年
1944?1956年
活躍地區 波羅的海三國
意識形態 民族主義
?屬於 反抗 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領行動
盟友   英國
  美國
  瑞典
  芬蘭
對手   蘇聯 紅軍 NKVD

森林兄弟 愛沙尼亞語 metsavennad 拉脫維亞語 me?abr??i 立陶宛語 mi?ko broliai )指的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和之後在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這3個 波羅的海國家 游擊戰爭 方式反抗 蘇聯 ?領波羅的海國家 的人們。類似 冷戰 時東歐反蘇組織也在 保加利亞 波蘭 羅馬尼亞 克羅地亞 和西 烏克蘭 反抗蘇聯統治。

1940年-1941年 蘇聯紅軍 ?領 了獨立的波羅的海國家?在 德國在1941年至1944年的?領 之後,又於1944-1945年再次?領了?們。隨着 斯大林主義 壓迫 愈演愈烈,這些國家有50,000人開始利用?間密林作?天然?障和基地,武裝反抗蘇聯統治。

反抗組織形形色色,有的只是具有基本自衛能力的個人,有的則是組織良好的有能力與大量蘇聯武裝作戰的大型隊伍。

背景 [ 編輯 ]

詞語來源 [ 編輯 ]

森林兄弟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 1905年俄國革命 期間的 波羅的海 地區。森林兄弟一詞有時指的是這一時期在森林中造反的農民 [1] 或是在森林中藏匿的?師 [2]

兩虎之間 [ 編輯 ]

俄羅斯帝國 崩潰之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獲得了獨立。對於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來說,這是自13世紀以來第一次成?獨立的國家,因此民族主義和 民族自決 的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與此同時,立陶宛也重新獲得了主權:?曾是14世紀歐洲最大的國家,但?在1795年被俄羅斯帝國?領。 大西洋憲章 等盟軍聲明許諾3個波羅的海國家可以在二戰後重獲獨立,先後被蘇聯和納粹德國?領之後,?多人不願再忍受被別國?領 [3]

納粹德國曾經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招募當地兵員組建 武裝黨衛隊 部隊,而在立陶宛則從未組建過黨衛隊師。1944年 納粹德國 組建了裝備簡陋但擁有超過20,000人的「 立陶宛國土防禦部隊 」,這支部隊由 珀維拉斯·普雷?維休斯 將軍統領以對抗 安塔納斯·斯涅克庫斯 率領的 蘇聯游擊隊 。但是德軍?快就發現這支民族主義的部隊對他們的統治構成了威脅。1944年5月15日部隊的高級軍官被逮捕,普雷?維休斯將軍則被投入位於拉脫維亞 薩拉斯皮爾斯 的集中營。大約半數剩餘的部隊組成了游擊隊,?分散到?間準備對 德蘇戰爭 推進的蘇軍展開游擊戰爭 [4] [5]

德軍在1944年9月中旬撤離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時,則在那裏留下了進行游擊戰的基礎, 阿道夫·希特拉 允許愛沙尼亞部隊中願意留下來保衛家園的士兵:主要是來自 武裝黨衛軍第20擲彈兵師 (愛沙尼亞第一師)的士兵留在當地。此外進行游擊戰的人員還包括1945年 庫爾蘭集團軍群 覆滅時在拉脫維亞半島 庫爾蘭 半島被圍而投降的部隊,?多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士兵以及一些德國士兵避免了被?的命運?作?森林兄弟在?間作戰,直到戰爭結束後?多年。其他一些人,諸如 阿爾馮斯·雷巴內 阿爾弗雷茨·里克斯汀斯 則逃往 英國 瑞典 ,?參與到 盟軍 情報機關援助森林兄弟的行動當中。

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武裝黨衛隊被認?犯有 戰爭罪 和其?暴行,?被宣佈?犯罪組織,但是紐倫堡審判中?明確地將被征入黨衛隊中的人員排除在外:

1949年-1950年美國 難民 委員會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師進行了調?,?在1950年9月1日宣佈了以下政策:

拉脫維亞政府認定 拉脫維亞軍團 ,主要包括 武裝黨衛軍第15擲彈兵師 (拉脫維亞第一師)和 武裝黨衛軍第19擲彈兵師 (拉脫維亞第2師),?非犯罪組織,也非 通敵者 組織 [8] 馬特·拉爾 (1992年-1994和1999年-2002年期間的愛沙尼亞總理)在他1992年的著作《林中戰爭:愛沙尼亞?生存而戰1944?1956》 [3] 中駁斥了蘇聯關于波羅的海國家抵抗的宣傳(「是由富有的地主和納粹軍官策劃的」)。

二戰結束後蘇軍嘗試在波羅的海國家徵兵,?在有的地區只徵到了不到一半的兵員,而抵抗力量?因此而獲得了發展。關於被徵兵的家庭離奇消失的恐懼廣泛傳播,這使得更多人逃到森林中,?多入伍的士兵也帶着武器逃亡 [3]

夏季戰爭 [ 編輯 ]

納粹德國 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 德蘇戰爭 之後,芬蘭加入德國一方,對蘇聯展開了 繼續戰爭 。7月3日 斯大林 通過廣播發表公開講話,要求在?將放棄的領土上採取 焦土政策 。大約10,000名森林兄弟在?間組成了家園衛士組織,襲擊 內務人民委員會 破壞營 和柳波夫捷夫少將指揮的蘇聯紅軍第8軍,擊斃4,800多人、?獲14,000多人。在 塔爾圖 的戰?持續了兩個星期,使這座城市的大片地區遭到破壞,在弗里德里希·庫爾克的領導下,森林兄弟將蘇軍逐出位於 派爾努河 埃馬約吉河 一線後方的塔爾圖。如此他們便於7月10日確保了愛沙尼亞南部仍在愛沙尼亞的控制中 [9] [10] ,內務人民委員會在7月8日撤離塔爾圖時殺害了在押的193人。

德國第18軍於7月7日-7月9日越過了愛沙尼亞南部邊境?與森林兄弟和家園衛士合作繼續在愛沙尼亞推進。在愛沙尼亞北部, 破壞營 的影響?大,那裏也是最後從蘇聯人手中?掉的波羅的海國家領土。愛沙尼亞-德國聯軍於8月17日奪取 納爾瓦 ,又在8月28日?領了愛沙尼亞首都 塔林 。當日塔林市赫爾曼塔上的紅旗被降下, 愛沙尼亞國旗 升起,但幾個小時後?被德國的 帝國軍旗 所取代。在蘇軍被?出愛沙尼亞之後, 德國北方集團軍 解除了全部森林兄弟和家園衛士的武裝 [11]

不過到了1941年8月愛沙尼亞南部的游擊隊組織又在愛沙尼亞家園衛士的名號下重新興起,這些組織的成員最初只從最親密的朋友圈中挑選。之後備選者則需要簽署一項聲明,表示他們?非 共?主義 組織的成員。愛沙尼亞 家園衛士 遵循 愛沙尼亞防衛聯盟 愛沙尼亞陸軍 的規章,因此他們也不違反德國?領軍的法律 [12] 家園衛士 的主要職責包括:

  1. 防衛海岸和邊界
  2. 消滅傘降人員、破壞分子和間諜
  3. 防衛重要軍事目標
  4. 對抗 共?主義
  5. 協助 愛沙尼亞警察 保障公民安全
  6. 當有大規模意外事件發生時(例如火災、洪水、疾病等)提供協助
  7. ?其成員和其他忠誠的公民提供軍事訓練
  8. 維護、深化公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意識 [12]

7月15日 家園衛士 擁有10,200名成員,到了1941年12月1日這一數字達到40,599人?在1944年2月之前一直維持在40,000人左右 [12]

游擊戰 [ 編輯 ]

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 英國秘密情報局 中央情報局 和瑞典向森林兄弟提供了補給、聯絡官和後勤協同支持,這些援助對指導波羅的海國家的抵抗運動起到了頗?重要的作用。但後來由於英國間諜 金·費爾比 等人 將情報告知蘇聯人,使得 克格勃 得以辨識、?透、?消滅了諸多波羅的海游擊組織?使他們無法再與西方世界情報機關取得聯絡,嚴重打擊了英國秘密情報局的 叢林行動 ,在此之後來自西方的援助就大大減少了。

蘇聯武裝部隊和森林兄弟之間的衝突持續了超過10年,導致至少50,000人喪生,各國對森林兄弟人數的?算各不相同,米修納斯和塔格佩拉 [13] ?計立陶宛的森林兄弟人數達到了30,000人,在拉脫維亞則是10,000-15,000人之間,在愛沙尼亞的則?10,000人。內務人民委員會的部隊有時會喬裝打扮成森林兄弟?實施暴行,以??他們的名譽?打擊當地居民的熱情 [14]

在愛沙尼亞 [ 編輯 ]

著名的愛沙尼亞游擊戰士「恐怖安茨」?爾尤蘭

1944年-1953年有14000人-15000人加入了愛沙尼亞的?爭,愛沙尼亞的森林兄弟在 沃魯縣 以及 派爾努縣 萊內縣 的邊界地區最?活躍,?且在 塔爾圖縣 和維魯縣也常有活動。從1944年11月-1947年11月他們發動了773次武裝襲擊,擊斃超過1,000名蘇聯人和他們的支持者。 奧古斯特·薩博 是愛沙尼亞最後一批倖存的森林兄弟,他於1978年被?裝成漁夫的克格勃探員發現。他在被發現後?未選擇投降,而是跳入一條溪流中?掛在一根圓木上,最後溺水身亡。克格勃堅稱薩博是在試圖逃?時溺水而亡,但當地水流?淺,?缺乏遮掩,因此這一說法頗?可疑。

當局還經常?捕森林兄弟的親屬,泰米·克萊茨貝格逃脫了被流放的命運。?回憶說,負責流放任務的蘇聯官員「……把我帶到了沃魯。我?沒有?打,但?3天3夜沒有得到水或食物。他們告訴我說,他們不會殺死我,但在我供出那些人之前會一直折磨我。大約有1個月他們都會拖着我穿過樹林,把我帶到森林兄弟成員親屬的農場去,派我去向那些人尋求食物和庇護,而那些 契? 的人則等在外面。我會讓那些人把我?走,因?我是被安全部門派來的」 [15]

在拉脫維亞 [ 編輯 ]

在拉脫維亞游擊戰爭的準備工作早在被德國?領的時期就開始了,但這些民族主義組織的領袖被納粹當局逮捕 [16] ,那些始建於戰爭結束時的抵抗組織則活躍得更久一些,他們的成員?包括黨衛軍 拉脫維亞軍團 的前成員,也包含一些平民 [17]

活躍在拉脫維亞的戰?人員最多時達到10,000-15,000人,而參與過抵抗運動的總人數則高達40,000人 [16] 。有人認?在1945年-1955年期間共計有700個抵抗組織活躍在拉脫維亞,他們的成員總數可能高達12,000人,不過具體數字?無從知曉 [18] 。隨着時間的推移,游擊隊員手中的武器逐漸從德國武器換成了俄國武器,在1947年之前拉脫維亞抵抗組織的總指揮部都設在 里加 的馬?薩大街 [16] ,游擊隊員們發動了大約3,000次襲擊,襲擊的對象主要是身着制服的軍事人員、黨的幹部(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建築物以及彈藥庫。根據蘇聯政府公佈的數字,拉脫維亞的抵抗運動共造成1562名蘇聯人死亡、560人負傷 [18]

塔爾里?·?拉斯廷斯是森林兄弟的一員,其事跡頗具代表性。他曾在 武裝黨衛軍第19擲彈兵師 (拉脫維亞第二師)中做一名偵察兵?在戰爭臨近結束時與其他15名拉脫維亞人一起加入了納粹德國組建的留守部隊。他們?進叢林之中,避免與當地居民和親屬發生任何接觸,通過?劫?車以獲得足?的資金?在里加市中心的一間公寓設置了一處據點。他們最初的活動是刺殺共?黨基層領導者,但隨後便將目標轉向刺殺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的領袖 維利斯·拉西斯 。他們招募了一名在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工作的俄羅斯婦女,以獲取拉西斯的出行日程。在拉西斯從 里加 乘車前往 尤爾馬拉 的路上,他們發動了一次伏擊,?襲擊了錯誤的車輛。後來他們又和一位俄羅斯女性合作,但此人其實是 內務人民委員會 的便衣。1948年這個團員被逮捕入獄 [19]

拉脫維亞的森林兄弟在邊境地區最?活躍,包括 鄧達加 陶?內 盧巴納 阿洛亞 、和 利瓦尼 等地。在東部他們與愛沙尼亞的森林兄弟素有往來;在西部,則與立陶宛人有聯繫。由於蘇聯反間諜機構和拉脫維亞雙重間諜(如奧古斯茨·伯格馬尼斯和韋德烏?·斯維科斯)的破壞,西方國家的援助和情報工作被嚴重影響,因此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的游擊隊逐漸被蘇聯內務部和 內務人民委員會 ?透?消滅殆盡 [20] 。而且隨着蘇聯逐漸鞏固他們在城市中的統治,森林兄弟越來越難以得到?村平民的協助,特別軍事和安全部隊也被派去?壓游擊隊 [18] 。1957年最後一批森林兄弟組織走出森林,?向政府投降 [20]

在立陶宛 [ 編輯 ]

維爾紐斯克格勃總部的牆上,上面寫滿了那些在總部地下室被折磨和殺害的人們的姓名。
阿多爾法斯·拉瑪瑙斯?斯·瓦納加斯

在波羅的海3國之中,立陶宛的抵抗運動是組織得最?妥當的,因此直到1949年之前,立陶宛的?村完全被游擊組織控制着。他們的武器裝備包括 捷克斯柯達生?的槍支 俄制的馬克沁重機槍 、各式各樣的 迫擊? 、以及德國和蘇聯生?的 輕機槍 衝鋒? [4] 。除了與蘇軍和 內務人民委員會 發生直接衝突之外,他們通過進行伏擊、破壞活動、暗殺當地共?主義者和官員、解救被捕的游擊隊員、以及印製地下報紙等方式大大阻?了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21] 。被捕的立陶宛森林兄弟通常會遭到折磨?被 草率處決 ,而他們的親屬則會被流放到西伯利亞(cf. 引言 )。森林兄弟則會嚴酷地報復那些親蘇的農場和村莊。被稱? 人民防衛排 的內務人民委員會組織(在立陶宛被稱? stribai ,俄語: izstrebiteli 破壞者 的複數形式)在村莊中將被處決的游擊隊員的屍首示?,以打擊進一步的抵抗活動 [4] [22]

1956年10月15日「立陶宛自由戰士聯盟」的總指揮 阿多爾法斯·拉瑪瑙斯?斯 被捕,幾天之後在 克格勃 監獄的一個委員會的報告中描述道:

作?游擊隊領袖之一的若薩斯·魯克薩成功地逃到了西方,?寫了回憶錄,1950年他傘降回到立陶宛,1951年他被戰友出賣隨後被殺害。

普拉納斯·孔修斯(代號 阿多瑪斯 )一直堅持反蘇抵抗。他於1965年7月6日被蘇軍擊斃(也有人認?他在7月13日?彈自盡,以免被?)。2000年他被追授以立陶宛紅底白馬白騎士十字勳章。

本尼迪克塔斯·米庫里斯則是已知的最後一批游擊隊員之一,他於1971年開始在森林中進行活動,他在1980年代被捕?在獄中關押數年。

抵抗運動的平息 [ 編輯 ]

1950年代初蘇聯就已經??了大部分森林兄弟的抵抗力量,在西方活動的蘇聯間諜收集了大量情報,克格勃也派出?透分子打入抵抗組織內部,加之1952年蘇聯的大規模?剿行動,基本消除了森林兄弟的威脅。

1953年 斯大林 死後,蘇聯政府宣佈 特赦 ,?多倖存的森林兄弟此時放下了武器。不過零星的抵抗在1960年代仍然存在。最後的游擊隊員一直堅持到1980年代,而那時波羅的海國家已經開始通過和平方式謀求獨立(參見 薩尤季斯 ?「爭取改革運動」、 波羅的海之路 、和 歌唱革命 ),1991年3個波羅的海國家都獲得了獨立。

餘波和紀念活動 [ 編輯 ]

2009年,立陶宛游擊隊老兵紀念 坦能堡防線戰役 65周年

?多森林兄弟期望 從未正式承認過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領 [來源請求] 的西方與蘇聯之間在 冷戰 中的敵對態勢能最終升級?武裝衝突,而 波羅的海國家 則能因此而獲得解放。但這?未實現,馬特·拉爾認?, [3] ?多倖存的前森林兄弟成員仍然對西方未對蘇聯採取武裝行動而感到憤恨(?見 雅爾塔會議 西方盟國的背叛 )。1956年,蘇聯對 匈牙利革命 進行了殘酷?壓,但西方國家??未干預、也未聲援。自此,波羅的海國家有組織的抵抗更加陷入了低谷。

由於蘇聯對森林兄弟的抵抗沒有正式的文件記載(波羅的海國家的抵抗者都被當作普通罪犯定罪),有人把波羅的海國家對蘇聯統治的抵抗視?不?人所知或被遺忘的戰爭。 [4] [23] [24] 在蘇聯統治下,有關抵抗運動的話題是不被允許的。有關波羅的海移民的文章被視?"民族同情"的典型,?遭漠視。拉爾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在愛沙尼亞進行相關?究,打開了關於森林兄弟進一步?究的大門。 [25]

1949年2月16日,立陶宛抵抗運動成員在「立陶宛自由運動」的旗號下,制定了一個 獨立宣言 ,這一天也是立陶宛1918年獨立宣言的31周年紀念日。1999年,立陶宛議會通過了這一宣言。

在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森林兄弟老兵們獲得了一小筆養老金。在立陶宛,五月的第三個星期日被定?游擊隊日。截至2005年。立陶宛還有大約350名倖存的森林兄弟。 [27]

電影 [ 編輯 ]

有關愛沙尼亞森林兄弟的加拿大影片 《Legendi loojad》(締造傳奇的人)在1963年問世。該片由愛沙尼亞流亡人士捐款贊助。 [28]

1966年,蘇聯的立陶宛電影導演維陶塔斯·?拉科維休斯拍攝了影片《沒人想死( 立陶宛語 Niekas nenor?jo mirti )》,表現了「手足相殘」的悲劇。這部影片使?拉科維休斯獲得了 蘇聯國家? 和國際聲譽。這部影片也是有關森林兄弟的影片中最?出名的一部。

1973年,蘇聯的愛沙尼亞電影導演Leida Laius拍攝了影片《Ukuaru》(森林泉)。這部影片中亦有部分情節講述森林兄弟。

1980年,蘇聯的愛沙尼亞電影導演Kaljo Kiisk拍攝了影片《Metskannikesed》(野生紫羅蘭)。這部影片講述蘇聯特務對森林兄弟的?透和偵察的劇情。

1997年,紀錄片《 我們?愛沙尼亞而生 》 從一名親身參與者的視角講述了愛沙尼亞森林兄弟的故事。

2004年,電影 《 孑然一身 》 ( 立陶宛語 Vienui Vieni )則描繪了立陶宛游擊隊領袖若薩斯·魯克薩的遭遇,他曾兩次前往 西歐 尋求支援。

2005年,紀錄片《斯德爾那》講述了伊莎貝萊·維利梅特(代號斯德爾那、斯巴諾塔)。?是一名出生在美國的立陶宛人,?於1932年隨家人遷回立陶宛。身?醫科學生和藥劑師的維利梅特?游擊隊員提供醫療服務,?最終成?一名地區接頭人。?打入 蘇聯列寧共?主義?年團 內部,後被發現?逮捕,但又兩次逃脫。在徹底轉入地下工作之後,?被懷疑成?了克格勃的內線,?險些被游擊隊處決。?的藏身處最終被克格勃發現,使?第三次被捕,?在遭審訊後被處決。 [29] [30]

2007年,愛沙尼亞影片《森林之子》( Uhe metsa pojad 愛沙尼亞語 Uhe metsa pojad )講述了在愛沙尼亞南部的兩名森林兄弟的故事。兩位主人公和一位來自黨衛軍部隊的愛沙尼亞人一同對抗蘇聯?領軍。

最後的森林兄弟 [ 編輯 ]

最後一位已知的森林兄弟是雅尼斯·皮納普斯,他直到1995年才再次獲得拉脫維亞公民身?。1945年,他作?抵抗組織「不服務?領軍」的一員進入森林。他沒有蘇聯護照,在蘇聯?領期間他甚至在法律上?不存在。1995年,拉脫維亞共和國頒發給他護照。他曾說,他一直等待着里加重新成?獨立的拉脫維亞國家的首都的那一天。 [31]

參考資料 [ 編輯 ]

  1. ^ Woods, Alan. Bolshevism: The Road to Revolution Archive.is 存? ,存?日期2012-12-10, Wellred Publications, London, 1999. ISBN 1-900007-05-3
  2. ^ Skultans, Vieda. The Testimony of Lives: Narrative and Memory in Post-Soviet Latvia , pp. 83?84, Routledge, 1st edition, December 22, 1997. ISBN 0-415-16289-0
  3. ^ 3.0 3.1 3.2 3.3 Laar Mart . War in the Woods: Estonia's Struggle for Survival, 1944?1956 , translated by Tiina Ets, Compass Press, November 1992. ISBN 0-929590-08-2
  4. ^ 4.0 4.1 4.2 4.3 Kaszeta, Daniel J. Lithuanian Resistance to Foreign Occupation 1940?1952 頁面存?備? ,存於 互聯網?案館 ), Lituanus, Volume 34, No. 3, Fall 1988. ISSN 0024-5089
  5. ^ Mackevici?ius, Me?islovas. Lithuanian Resistance to German Mobilization Attempts 1941?1944 頁面存?備? ,存於 互聯網?案館 ), Lituanus Vol. 32, No. 4, Winter 1986. ISSN 0024-5089
  6. ^ Nuremberg Trial Proceedings Volume 22 . 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30 September 1946 [ 2011-03-29 ] . (原始內容 存? 於2012-01-19).  
  7. ^ Letter from Harry N. Rosenfield, Acting Chairman of United States Displaced Persons Commission, to Mr. Johannes Kaiv, Acting Consul General of Estonia 互聯網?案館 存? ,存?日期2007-02-25., in re memorandum from the Estonian Committee in the United States zone of Germany on the question of former Estonian Legionnaires seeking ad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Displaced Persons Act, as amended. September 13, 1950.
  8. ^ Feldmanis, Inesis and Kangeris, K?rlis. The Volunteer SS Legion in Latvia 互聯網?案館 存? ,存?日期2006-03-04.,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Latvia, n.d.
  9. ^ Peeter Kaasik, Mika Raudvassar. Estonia from June to October, 1941: Forest Brothers and Summer War. Toomas Hiio, Meelis Maripuu, & Indrek Paavle (編). Estonia 1940?1945: Reports of the Estonian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 Tallinn. 2006: 495?517.  
  10. ^ Tartu in the 1941 Summer War 互聯網?案館 存? ,存?日期2009-03-19.. By Major Riho Rongelep and Brigadier General Michael Hesselholt Clemmesen (2003). Baltic Defence Review 9
  11. ^ Lande, p 188
  12. ^ 12.0 12.1 12.2 Argo Kuusik. Estonian Omakaitse in 1941?1944. Toomas Hiio, Meelis Maripuu, & Indrek Paavle (編). Estonia 1940?1945: Reports of the Estonian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 Tallinn. 2006: 797?806.  
  13. ^ Misiunas, Romuald and Taagepera, Rein . The Baltic States: Years of Dependence, 1940?1990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xpanded & updated edition, October 1, 1993. p 83. ISBN 0-520-08228-1
  14. ^ Kaszeta, Daniel J. Lithuanian Resistance to Foreign Occupation 1940-1952 . Lituanus, Lithuanian Quarterly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 (LITUANUS Foundation). 1988, 34 (3). (原始內容 存? 於2007-09-27).  
  15. ^ Laar, M. (2009). "The Power of Freed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fter 1945."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 p. 36. 存?副本 (PDF) . [ 2012-04-05 ] . ( 原始內容 (PDF) 存?於2013-11-11).  
  16. ^ 16.0 16.1 16.2 Laar, p. 24
  17. ^ Plakans, Andrejs. The Latvians: A Short History , 155.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tanford, 1995.
  18. ^ 18.0 18.1 18.2 Plakans, p. 155
  19. ^ (俄文) Газета Капиталист.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БОЛЬШОГО МЕДВЕДЯ≫. Сто лет Вилису Лацису 互聯網?案館 存? ,存?日期2010-06-19. Retrieved April 3, 2010
  20. ^ 20.0 20.1 Laar, p. 27
  21. ^ Dundovich, E., Gori, F. and Guercett, E. Reflections on the gulag. With a documentary appendix on the Italian victims of repression in the USSR , Feltrinelli Editore IT, 2003. ISBN 88-07-99058-X
  22. ^ Unknown author. excerpt from Lithuania's Struggle For Freedom 頁面存?備? ,存於 互聯網?案館 ), unknown year.
  23. ^ 23.0 23.1 Kuodyt?, Dalia and Tracevskis, Rokas. The Unknown War: Armed Anti-Soviet Resistance in Lithuania in 1944?1953 , 2004. ISBN 9986-757-59-2
  24. ^ Tarm, Michael. The Forgotten War 互聯網?案館 存? ,存?日期2006-05-08., City Paper's The Baltic States Worldwide, 1996.
  25. ^ Huang, Mel. Review of Mart Laar's War in the Woods: Estonia's Struggle for Survival, 1944?1956 頁面存?備? ,存於 互聯網?案館 ). Central Europe Review, Vol. 1, No. 12, September 13, 1999. ISSN 1212-8732
  26. ^ Seimas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Law on the February 16, 1949 Declaration by the Council of the Movement of the Struggle for Freedom of Lithuania , Law No. VIII-1021, January 12, 1999, Vilnius.
  27. ^ We Put Off This Day As Much As We Could . Kommersant. 2005-04-19 [ 2006-07-14 ] . (原始內容 存? 於2016-03-06).  
  28. ^ Rahvuslane. Ajalooline hinnang Kanada pagulaseestlaste poolt aastail 1960-1963 tehtud filmile ?Legendi loojad」 ehk millise vaatenurga alt tuleb tanasel paeval seda filmi vaadata 互聯網?案館 存? ,存?日期2011-07-27. Retrieved April 3, 2010
  29. ^ Krokys, Bronius. "The Winged One". Bridges , April 2006.
  30. ^ (立陶宛文) Naujas dokumentinis filmas "Stirna " . Septynios Meno Dienos , No. 690. 2006-01-06 [ 2006-07-05 ] . (原始內容 存? 於2007-09-27).  
  31. ^ Gr?nberga M?ra, P?d?j? pasaules kara p?d?jais me?abr?lis // Diena ? 1995, May 18

延伸閱讀 [ 編輯 ]

外部連結 [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