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五年理蕃計? -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跳?到?容

五年理蕃計?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五年理蕃計? 是1910-1915年間, 臺灣日治時期 臺灣總督府 在馬關條約下取得 福建台灣省 後,?了向原住民地區擴張所採取的武力征討策略,迫使原住民歸順臣服的計?,也是 台灣總督府 理蕃政策 重要的關鍵。 [1] 同時,也是現代國家權力正式進入原住民政權地區的重要時期,整個臺灣島自此?正由單一國家政府統治。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五箇年理蕃計?

歷史背景 [ ?? ]

自明鄭以來,大量 中國 移民到臺灣,就因?拓殖墾地與原住民接觸或衝突,甚至武裝殖民,逐步?領原住民土地。?代雖然限制移民,確立 國界 ,劃界立碑,阻止與原住民政權間的衝突,但是源源不?的漢人移民,仍不時越界進入山區,鋌而走險,隨著漢人增多與原住民政權的陸續瓦解,?朝在台領土範圍也日漸增大。 [2]

直到?末,列???臺灣, 羅妹號事件 牡丹社事件 ,讓 大?帝國 察覺臺灣的戰略地位以及資本主義資源開發的重要,開始有系統性的計劃??全臺,將全島納入領土範圍,?實施「 開山撫番 」,先透過外交手段在原住民政權境內設官制服,若不從,則以軍事力量全面進攻,如 大港口事件 加禮宛事件 等事件,但最終?未完成。 甲午戰爭 後,福建臺灣省等其他地區割讓日本,日本則承襲此構想,逐步擴張領土範圍。

從日治初期,日本對臺灣原住民調??究的「臺灣蕃族分布圖」,所謂的「生蕃」地區幾乎涵蓋臺灣島一半以上的面積,可見其政治及經濟資源的重要。

理蕃一詞,於1904年 伊能嘉矩 主編之《臺灣蕃政志》便已出現,1908年總督府出版之《理蕃?要》也有此詞,1910年總督 佐久間左馬太 計?用武力征伐原住民部落時,更命名? 五年理蕃計?

1902年( 明治 35年)臺灣總督府參事官 持地六三? 提出《關於蕃政問題之意見》,以馬關條約與臺灣住民國籍選擇權的規定,認?臺灣的原住民居住在日本帝國取得的割讓土地上,有受日本政府承認成?日本帝國臣民的權利。此時臺灣總督府認?漢人的武裝反抗已經受到壓制,而大致平定,此年爆發新竹賽夏族的南庄事件, 便吸引總督府的目光。 因此1903年成了理蕃政策大轉變的一年,總督府認?以往的綏撫政策行不通, 必須改採武力征伐,故將理蕃事務移轉到警察機關,所有蕃人蕃地相關事務,皆由警察本署管轄,蕃政與警政合一。

1906年 佐久間左馬太 就任第五任臺灣總督,由過去封鎖圍堵政策改?高壓手段實施原住民政策,軟硬兼施的手段沒有順利獲得目的,遭到原住民的反抗而失敗 [3] 。佐久間左馬太要求台灣總督府警視總長 大津麟平 擬訂計?,「在一定的年限內平定凶蕃」,「將蕃人所有的槍械及彈藥全部沒收,於蕃地設置永久性的駐在所以統御蕃人,擁護開發利源之企劃」。 [4] ?了配合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計?, 1909年10月廢除警察本署,改設蕃務本署。

行動經過 [ ?? ]

1910年(明治43年),訂定「五年理蕃計?」,編列1630萬日圓經費,企以軍警聯合以武力徹底討伐原住民,迫使全臺灣的原住民歸順。 [5]

五年理蕃計?籌劃於前兩年達成「北蕃」討伐,?全面推進隘勇線,於台灣南部則以安撫及調??先,開闢道路以供未來?壓。 第三年則全力討伐「太魯閣蕃」。第四年則針對台灣南部、東部不肯歸順的原住民部落, 鋪設東西向橫貫道路。第五年將隘勇線全面改建成永久性道路。 [6]

總督府討伐的目的之一,根除原住民出草的行動,首先必須要求原住民交出武器。因此,以武力?後盾,先攻?重要據點,然後對附近的原住民部落提出?交武器和歸順的要求,若願意「歸順」,交出槍枝武器者,則發給補償金。不從者,則武力攻擊,砲轟反抗部落,震攝原住民,或派兵攻?,逼迫投降歸順。若原住民逃走遺留村落,則燒?房舍,讓原住民被迫投降。

五年計劃理蕃事業期間,共出動軍隊三次: [7]

  • 1910年5月的合歡(ガオガン,Gawgan,今三光),隘勇線推進。
  • 1913年6月的奇拿餌蕃(キナジ?,Qnazi)。
  • 1914年5月起的 太魯閣戰爭

軍事行動都選定在5、6月發動,乃因雨量較少之故。

1914年( 大正 3年) 6月26日, 佐久間左馬太 於戰線視察中, 自斷崖墜落而負傷,但6月29日後仍指揮軍隊持續對原住民發動攻擊,直到8月10日トボコ等9個社原住民部落歸順,才結束。隔年1915年( 大正 4年)5月1日辭職,8月5日過世。 [8]

1915年( 大正 4年),所有部落幾乎歸順,總督府?解除原住民武裝、沒收槍械,完成武力理蕃階段,原住民部落政情穩定。同年7月,臺灣總督由安東貞美繼任,掌管原住民事務、具有軍事性質的 蕃務本署 裁撤,原住民改由一般的警察單位管理, 結束了以武力討伐原住民的政策, 轉到偏向同化治理的政策面。 [5]

結果與影響 [ ?? ]

原住民方面 [ ?? ]

原住民部落遭軍隊與警察的包圍下,受到飢餓壓迫與?大武力攻擊,不得已歸順交出槍械。臺南新報社隨軍記者楢崎冬花曾紀載,「一家離散,單只一人歸順的彎腰老蕃婦如?狂似的,每日至附近的山中尋?至親,……因饑餓而瘦削的蕃婦,宛然此世的餓鬼,那如絲線般的細手伸著手指……」。 [9]

原住民方面的死傷人數,總督府的報告中?無留下任何記錄,但是依據當時參加戰爭,步兵第一連隊的下級兵士之的加藤洞源自傳中記載: [a]

在?秋固(カヨウ,Qacuq)社,原住民雖已投降,但依照討伐本部的命令,於歸順日「點火燒蕃社」,不但逮捕住民,還以所提出的槍械不足?理由,以軍刀「斬了一百二、三十人」。此外,在 馬赫坡 (マエヘン,Mehebu)社「將七十五名生蕃推入穴中,士兵令其層層排列有如拍照般,然後在一聲射擊(號令)下槍殺之」。 [10]

在對原住民的戰事中,?便原住民已表明歸順而成?虜者,也會依情況,毫無顧忌未經裁判而予以屠殺。 [7]

總督府方面 [ ?? ]

據《陸軍省統計年報》統計,佐久間總督下之原住民戰事,陣亡官兵(不包含警察官等)人數: [7]

  • 1907年: 無
  • 1908年: 5人
  • 1909年: 2人
  • 1910年: 86人
  • 1911年: 無
  • 1912年: 1人
  • 1913年: 12人
  • 1914年: 57人

現代國家權力正式進入原住民地區 [ ?? ]

佐久間左馬太完成大?帝國「開山撫番」未竟的事業,將現代化國家的權力,推展到臺灣山地。在這之前,不論是大?帝國或是漢人殖民的勢力,僅止於「番界」之外,未能完全有效進入或掌控原住民地區。但是,臺灣總督府此時打破「民番」分界,將所有臺灣原住民納入國家體制管理,將法律、行政、警察、?育、衛生、醫療、農業經濟等引入原住民部落,包含土地資源的運用,統歸由國家管理。許多山地原住民部落被遷居平地,原傳統領域收歸國有。

參考文獻 [ ?? ]

書目
引用
  1. ^ 吳密察 :《五年理蕃計?》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   [ 永久失效連結 ]
  2. ^ 曾嚴奭,《?代臺灣「民番界址紅藍線」田野現況調?與?究----以「南投市」及「名間?」?範圍》,修平學報第三十五期,民國一○六年九月
  3. ^ 黃鈴華. 五年理蕃計? . 《臺灣歷史辭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遠流出版. 2004年5月18日 [ 2008-02-16 ] (中文(臺灣)) .   [ 永久失效連結 ]
  4. ^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理蕃誌稿》第1卷(東京:?史社,1989復刻版),頁694。
  5. ^ 5.0 5.1 黃鈴華. 五年理蕃計?. 《臺灣歷史辭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遠流出版. 2004年5月18日 [2008-02-16]
  6. ^ 而當時最大的軍事行動就是 太魯閣討伐戰 ,由佐久間總督本人親自督陣。
  7. ^ 7.0 7.1 7.2 近藤正己,〈「殖民地戰爭」與在臺日本軍隊〉,《歷史臺灣》第11期,2016,頁5-33。 http://mocfile.moc.gov.tw/files/201608/c71f64a4-c88f-4c79-b2a8-869d1af54057.pdf ?面存??? ,存于 互???案?
  8. ^ 《官報》第907號,大正4(1915)年8月10日,頁174,「彙報-官廳事項-官吏薨去」刊載:退役陸軍大將正二位勳一等伯爵佐久間佐馬太於本月5日過世。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953015/3 ?面存??? ,存于 互???案?
  9. ^ 楢崎冬花,《太魯閣蕃討伐誌》臺北 : 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1914年,頁260。
  10. ^ 後藤乾一《下級兵士がみた植民地??―台?における「生蕃討伐」と加藤洞源》,アジア太平洋討究 9號,2007年3月,東京,頁131-148。

註釋 [ ?? ]

  1. ^ 加藤洞源(1891-1952年)本名加藤新一,洞源?其法名,出生於愛知縣丹羽郡岩倉町(現岩倉市)曾野。大正元年(1912年)因徵兵進入臺灣步兵第一連隊,在理番事業之名的討伐作戰中,有兩年的戰?經驗。大正9年(1920年)成?神奈川縣高座郡報恩寺住持,過世前一年完成回憶錄,記載生蕃討伐中悲慘體驗。

相關條目 [ ?? ]

外部連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