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艾?赫爾·戴克斯特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內容

艾?赫爾·戴克斯特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艾?赫爾·戴克斯特拉
Edsger Dijkstra
出生 ( 1930-05-11 ) 1930年5月11日
  荷蘭 鹿特丹
逝世 2002年8月6日 ( 2002歲?08?06 ) (72歲)
  荷蘭 尼嫩
公民權   荷蘭
?育程度 萊頓大學 (B.S., M.S.)
阿姆斯特丹大學 (Ph.D.)
知名於 戴克斯特拉演算法
結構化編程
THE 作業系統
訊號量 semaphore
配偶 Maria (Ria) C. Debets
?項
科學生涯
?究領域 電腦科學 理論電腦科學
機構 荷蘭數學和電腦科學?究學會
燕豪芬理工大學
寶來公司 英語 Burroughs Corporation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論文 Communication with an Automatic Computer (1959)
博士導師 阿德里安·範·韋恩加登 英語 Adriaan van Wijngaarden
博士生 尼可·赫伯曼
揚·L·A·范·德·斯內普肖特 英語 Jan L. A. van de Snepscheut
Netty van Gasteren
David A. Naumann
受影響自
施影響於

艾?赫爾·韋伯·戴克斯特拉 荷蘭語 Edsger Wybe Dijkstra 荷蘭語: [??tsx?r ??ib? ?d?ikstra] ,1930年5月11日?2002年8月6日),又譯 艾?赫爾·韋伯·迪傑斯特拉 ,生於 荷蘭 鹿特丹 電腦科學 家,是荷蘭第一位以程式?專業的科學家。 [9] 曾在1972年獲得 圖靈? ,之後,他還獲得1974年AFIPS Harry Goode Memorial Award、1989年ACM SIGCSE電腦科學?育?學傑出貢獻?。

2002年,在他去世前不久,艾?赫爾獲得了ACM PODC(分散式計算原理)最具影響力論文?,以表彰他在分散式領域中關於程式計算自穩定的貢獻。?了紀念他,這個每年一度?項也在此後被更名?「Dijkstra?」。

他曾經提出「 GOTO有害論 」, 訊號量 和PV原語( passeren vrijgeven ),解決了「 哲學家就餐問題 」。

生平 [ 編輯 ]

艾?赫爾·韋伯·戴克斯特拉出生於 鹿特丹 ,大學就讀於 萊頓大學 ,?究 理論物理學 [10] [11] 但他?快就發現自己的興趣是 電腦科學 。1980年代,擔任 埃因?溫理工大學 ?授。

2002年8月6日,戴克斯特拉在荷蘭 尼嫩 自己的家中與世長辭。終年72歲。

學術貢獻 [ 編輯 ]

他的貢獻包括:

註釋 [ 編輯 ]

  1. ^ Hoare, C.A.R. The 2010 Edsger W. Dijkstra Memorial Lectur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Edsger W. Dijkstra? .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2 October 2010 [ 12 August 2015] . (原始內容 存? 於2022-03-21).  
  2. ^ 參照錯誤:沒有?名? Wirth2005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 ^ 參照錯誤:沒有?名? Wirth2008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In his 2004 memoir, "A Programmer's Story: The Life of a Computer Pioneer", Brinch Hansen wrote that he used "Cooperating Sequential Processes" to guide his work implementing multiprogramming on the RC 4000, and described it saying, "One of the great works in computer programming, this masterpiece laid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for concurrent programming."
  5. ^ Lamport, Leslie. 2002 PODC Influential Paper Award . ACM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2002 [ 2020-09-22 ] . (原始內容 存? 於2019-10-06). Edsger W. Dijkstra started the field of concurrent and distributed algorithms with his 1965 CACM paper "Solution of a Problem in Concurrent Programming Control", in which he first stated and solved the mutual exclusion problem. That paper is probably why PODC exists; it certainly inspired most of my work.  
  6. ^ 參照錯誤:沒有?名? Lamport (2015)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7. ^ Dolev, Shlomi : Self-stabilization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ISBN   978-0-262-04178-2
  8. ^ Lo Russo, Graziano (1997). An Interview with A. Stepanov (Edizioni Infomedia srl.) . STLport.org. [ 21 December 2017] . (原始內容 存? 於2009-03-04). Alexander Stepanov : "...I also discovered books of two great computer scientists from whose work I learned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y trade: Donald Knuth and Edsger Dijkstra. Knuth taught me the answers. Dijkstra taught me the questions. Time and time again I come back to their works for new insights."  
  9. ^ Hoare, Tony . Obituary: Edsger Wybe Dijkstra . Physics Today. March 2003, 56 (3): 96?98 [ 2017-07-19 ] . doi:10.1063/1.1570789 . (原始內容 存? 於2016-08-31).  
  10. ^ Edsger Wybe Dijkstra . Stichting Digidome. 3 September 2003. ( 原始內容 存?於6 December 2004).  
  11. ^ O'Connor, J J; Robertson, E F. Dijkstra biography . The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cotland. July 2008 [ 18 January 2014] . (原始內容 存? 於11 October 2013).  

延伸閱讀 [ 編輯 ]

外部連結 [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