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宣信者?克西姆 -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跳?到?容

宣信者?克西姆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宣信者聖?克西姆

宣信者?克西姆 (英語:St Maximus the Confessor,580年?661年8月13日),或稱認信者馬克西姆。 基督? 神?家、?者、?父、修道士, ?正? 天主? ?公? 路德宗 ?徒、 宣信者 。曾受到 拜占庭 皇帝 希拉克略 的邀請,擔任私人國事秘書一職,但就任不久?離職,入了幾個修道院,成?修道士。聽到有? 基督一志論 的內容就開?他的反對??生涯,他支持迦克墩派?点,因此遭到?判受到酷刑,舌?和右手被割?流放至死 格?吉? 。後來皇帝、主?們和信徒們都認定他是迦克墩偉大的信仰辯護者,所以尊稱他?「任信者(或宣信者)」。他極力支持的 基督二志說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 得到承?,他的著作也得到平反,成?詮釋與?導信仰的正統標準著作。 [1]

思想 [ ?? ]

馬克西姆身??父,是被東西方?會皆認可的,其神學也是當代普世?會所知道的。他的神學呈現出??的宇宙觀,也有天主?傳統的一部?。 [2] 在馬克西姆的宇宙論中有解釋到:「獨一的道就是萬有的理,萬有的理?是獨一的道。」, [3] 而基督就是那道與?理,這是宇宙論的出發點,神是從虛無、混沌中,形成、創造了可見的與不可見的。 [4] 這觀點在七世紀時,無論是從神學還是哲學,都還沒有融入在當時的文化。 [5] ?管如此,馬克西姆依然堅持其所信。

馬克西姆認?,「神的意願就是在萬有之先的理」,也就是說,神所創造的萬物之所以可以成?自己,就是因?是在神裡面,在神良善的意願當中,而這創造的行動也是神自由的行動。 [6] [7] 上述提到的神的自由,是馬克西姆反對 基督一志論 的論證。他表示神是不必受到必然性的束縛,神的本性就是神,就是造物主,本性是美善的。這樣想,誰賦予神必然性? [8]

馬克西姆對創造的神學性描述,提到「事物?非屬性的集合,事物可以被屬性表達,但屬性不能被事物表述。」,也提到神的意願是萬有生存的依據,萬有因著神的意願(萬有之理)而活動。 [9] [10] 以人來?例說明,人性的本質屬性,是神賦予人的;人始終是人,但也是自由的,在自己本性的範圍內,可以自主地去思考與行動;而這一切都是在神的意願之下。 [11]

總結上述所說,這是馬克西姆的本體論,是他基督?的實體觀,所有受造物在某種意義上皆是神的?示, [12] 都在神裡面、在神之下。

神學論爭-基督一志論vs.基督二志說 [ ?? ]

在第三次君士坦丁堡會議有涉及一場神學論爭,?是 基督一志論 基督二志說 ,最後獲勝的基督二志說是以馬克西姆的作?主要代表。馬克西姆對基督二志說的堅持,反映出對人的自由意志的肯定。 [13] [14] 馬克西姆的基督二志說,不只是他神學的其中一環,而是體現了他神學的一個基調-?聯合?分別的神學(theology of simultaneous union and distinction):「結合的事物在一不可分離的聯合中仍然保持別殊而又不混淆(thing united remain distinct and without confusion in an inseparable union)」,這也不只是在他的基督論體現,也體現在他的三一論及?會論。 [15] [16]

雖說馬克西姆支持迦克墩派觀點,但迦克墩的傳統對於馬克西姆來說只是神學資源的一部?,馬克西姆?正想說的不只是基督論的條文,而是基督的奧秘;而這奧秘?非只關於基督,而是整個宇宙。 [17] [18] [15]

對於「愛」的思想及著作 [ ?? ]

對於愛,馬克西姆?調愛是生於無情慾,信徒需要克服以及自愛。這樣無情慾的詮釋是積極地指向完全的愛,其中包含平等對待?舍,是一種?盛的新生,積極參與愛裡的平等。因?整個受造的合一是神對世界的心意,情慾與自愛的目標可說是相反,因此需要去克服。 [19] [20] [21]

馬克西姆嚮往神與人的合一,在他的著作<論愛四百則>中有說到:「只有神才是本來就美善,只有?傲神的人才從本意而成?美善的。因?他的目的就是要把壞人與本來美善的他聯合一處,使他們也變成美善。」 [22] [23] 他不僅表達了神平等的愛世人,也表示信徒也應平等愛世人。 [24] [25]

社會政治與背景 [ ?? ]

481年, 迦克墩公會議 標誌著一個未分裂的 天主? 的結束。 [26] 當時皇帝 希拉克略 ?了將使?會重新團結起來,避開談論 “一個精力(energy)”,而?調基督只有一個意志,?神的意志。期待這樣的方案能?將?會合一起來,調節 迦克墩公會議 後的在基督“神人二性”的神學爭論點。但“ 基督一志論 ”?引起了 羅馬 君士坦丁堡 的神學爭議。 ?宗馬丁 贊成基督具有兩個意志。 [27] 而在此期間,馬克西母也是支持"耶?二志說"的主導者。 [28]

生平 [ ?? ]

580年 :他出生于 君士坦丁堡 一個?有名望的家庭; 長大後成?一名鼎鼎大名的政府官員,受皇帝 希拉克略 的邀請,擔任他的私人國事秘書。 [29]

614年 :但後來辭去皇室職位,去作修道士。 [30] 三十出頭時開始了修道生涯,馬克西母成?修道士後,就投身於希臘集體生活的祈禱和苦行戒律生活中。馬克西姆在希臘文學上受過良好訓練,語言思維分析習慣上都是 亞里斯多德 學派的。他在 小亞細亞 和北非的幾座修道院待過。在其中一個地方,他遇到了未來耶路撒冷主?聖索菲羅尼烏斯,影響他的生活與思想方向,以新的思維來提高人們對危險的意識。 [31] 修道生涯中,第一個地方在 克裡索波斯 , 10年後,他輾轉到了 賽普勒斯 ,最後來到 迦太基 的郊區。 [32]

632年 :抵達 迦太基 時,他第1次聽到 基督一志論 ,?立志反對這個學說。之後便自己提出基督二志說。因? 基督一志論 的提出,這一爭議也引起了?會與民間的熱烈爭議,但同時大家也已經厭倦了細微之處?義之爭,皇帝期望急於恢復統一,以抵禦東方的入侵,得到一個簡單的答案,就妥協了。但馬克西母?沒有。馬克西母的反對理由?充分。快速地尋求簡單的答案、妥協和快速解決方案,至少是早期神學家從一個異端邪說轉向?一個的原因之一。他提到 基督一志論 會引起嚴重的問題,例如,如何理解耶?在 客西馬尼園 的痛苦,如果他只有一個意志,那他的??是什???於是痛苦就變成了一種假像。馬克西姆便輕?地?得了辯論。 [33]

649年 :他前往羅馬與?宗 瑪定一世 磋商,?於參加了拉特蘭會議,在那裡辯論占了上風。但皇帝 君士坦斯二世 和君斯坦丁堡的牧首?依然支持 基督一志論 [34]

653年 :皇帝 君士坦斯二世 下令逮捕馬克西姆和 瑪定 ,由於兩人都拒?接受新方案,他們被流放了。 [34]

655年5月 :拜占庭軍隊逮捕馬克西姆及與其同一站線的 瑪定一世 ,將他們帶到 君士坦丁堡 審判,?以叛國罪定罪,因?拜占庭軍隊想重建羅馬帝國,?不允許不合一的聲音出現。而馬克西姆?不願與 基督一志論 妥協,公然駁斥皇帝對於?會與神學的權威。 [35]

661年8月13日 :他被召回 君士坦丁堡 ,皇帝 君士坦斯二世 讓他撤回“基督二志說”的看法,他?不願與 基督一志論 妥協,於是公然拒?,法官決定讓馬克西姆永遠閉嘴。他命令折磨他的人割掉他的舌頭,?掉他的右手,這樣他就再也不能反對 基督一志論 了。最後便受到酷刑致死。 [36]

680-681年 :皇帝 君士坦丁四世 想調和羅馬與君斯坦丁的張力,在伊斯蘭大軍壓近東部時,他認?平息羅馬爭議?重要,於是?辦了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 [37] 會議最終譴責了 基督一志論 ,?聲明基督具有兩個天賦意志。馬克西母也成?東正?的大英雄,東正?也把他的宇宙救贖觀視?合法?義。 [38] ?管馬克西姆到死也沒有看見他一生所堅持的,但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 ?應了他堅持最好的答案!

評價 [ ?? ]

一位 東正? 神學家說:馬克西母可以稱??正 拜占庭 神學之父。過去的合法傳統,? 俄立根 、艾華格留斯、 迦?多家?父 亞歷山大的區利羅 ,惟有透過馬克西母的系統,才能適得其所,保存於東方的基督?中。要瞭解 拜占庭 的整個神學,但不認識馬克西母的綜合法,至今仍是走不通的巷子。 [39] 認信者馬克西母是偉大的神學家,希臘?會屬靈?師。 [40] 他對 迦?多家 、埃瓦格留斯的修道院傳統與儀式,以及狄奧尼修斯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41] 古代?會史上,曾有像馬克西姆同樣堅持?義不妥協的神學家-- 亞他那修 ,認?沒有打折的?理,對於?理妥協一點點,也不能認識?理。

著作 [ ?? ]

他的代表作《神秘學》,他以一種莊嚴、?條主義的風格或一篇冗長的文章反映了上帝的全般神秘。 [42]

馬克西母的神學風格和方法相當引人注目,他?容易從神學轉向靈性實踐,他也比任何其他?父時代的神學家都更好地融合東西方思想的最佳品質。 以下是馬克西姆一些優秀作品的譯文。這些是用於修士默想時候使用,譯作“世紀(Centuries)”,這里列?83-85: [43]

標題: 當別人對?流言蜚語

83:有人在背後說?壞話。不要恨他,總要恨那搬弄是非和鼓勵搬弄是非的鬼。?們若恨那搬弄是非的人,就是違背了戒命,他用口犯罪,?就用行?犯罪。但如果?遵守這個命令,這就是?愛的證明了,如果?還能?助他,他也可以脫離這樣的惡。

84:基督不要?恨其他人,或者因任何短暫原因引發的痛苦、悲傷或怨恨,這是?楚明白地在四福音書裡面宣稱的。

85:如果??心?散佈流言蜚語的人禱告,上帝就會向那些聽到流言蜚語的人揭露?相。

參考文獻 [ ?? ]

  1. ^ 奧爾森(Roger E. Olson),<神學的故事>,吳瑞誠、徐成德譯(臺北市:校園書房,2002),350。
  2. ^ 潘少鐸,<《願?受讚頌》中生態神學思想的宇宙論基礎-以宣信者馬克西姆的神學?據>,《道風:基督?文化評論》第四十九A期(2018):4。
  3. ^ Maximus the Confessor, On Difficulties in the Church Fathers: The Ambigua (2 volumes; ed. & trans. Nicolas Consta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vol. 1, p. 101。
  4. ^ Maximus the Confessor, On Difficulties in the Church Fathers: The Ambigua, vol. 1, 95.
  5. ^ 潘少鐸,<《願?受讚頌》中生態神學思想的宇宙論基礎-以宣信者馬克西姆的神學?據>,9。
  6. ^ Maximus the Confessor, On Difficulties in the Church Fathers: The Ambigua, vol. 1, 95
  7. ^ 潘少鐸,<《願?受讚頌》中生態神學思想的宇宙論基礎-以宣信者馬克西姆的神學?據>,10。
  8. ^ Opuscula Theologica et Polemica 28 (Dispute with Pyrrhus), PG 91, 293B-C.
  9. ^ Ambiguum 17:3-6; PG91, 1225A-1228A
  10. ^ 潘少鐸,<《願?受讚頌》中生態神學思想的宇宙論基礎-以宣信者馬克西姆的神學?據>,11。
  11. ^ 潘少鐸,<《願?受讚頌》中生態神學思想的宇宙論基礎-以宣信者馬克西姆的神學?據>,12。
  12. ^ 奧爾森(Roger E. Olson),《神學的故事》,351。
  13. ^ Joseph P. Farrell, Free Choice in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South Canan, PA: St Tikhon’s Seminary Press, 1989), p. 191
  14. ^ 賴品超,<神愛、人愛與自他不二-一個漢語基督宗?的觀點>,《道風:基督?文化評論》第四十九期(2018):4。
  15. ^ 15.0 15.1 賴品超,<神愛、人愛與自他不二-一個漢語基督宗?的觀點>,5。
  16. ^ Melchisedec Toronen, Union and Distinction in the Thought of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
  17. ^ Melchisedec Toronen, Union and Distinction in the Thought of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2-5.
  18. ^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On the Cosmic Mystery of Jesus Christ (trans. Paul M. Blowers & Robert Louis Wilken; Crestwood, NY: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2003).
  19. ^ 馬克西姆,<論愛四百則>,1:2;見頁233。
  20. ^ Lars Thunberg, Man and the Cosmos: The Vision of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Crestwood, NY: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85), p.94-96.
  21. ^ 賴品超,<神愛、人愛與自他不二-一個漢語基督宗?的觀點>,6。
  22. ^ 馬克西姆,<論愛四百則>,3:90;見頁300。
  23. ^ 賴品超,<神愛、人愛與自他不二-一個漢語基督宗?的觀點>,6-7。
  24. ^ 馬克西姆,<論愛四百則>,1:17、1:25、1:71、2:10;見頁235-236、242、249。
  25. ^ 賴品超,<神愛、人愛與自他不二-一個漢語基督宗?的觀點>,7。
  26. ^ David Bentley Hart,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New York: Quercus, 2015): 126-127.
  27. ^ Everett Ferguson,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The Rise and Growth of the Church in Its Cultural,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Michigan: Zondervan, 2005), 328.
  28. ^ 華爾克,《基督?會史》,基督?神學?育叢書4,謝受靈、趙毅之譯(香港:基督?文藝出版,1970),258。
  29. ^ 奧爾森(Roger E. Olson),《神學的故事》,吳瑞誠,徐成德譯(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2),349-50。
  30. ^ Robert Benedetto,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Louisville, Kentuc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8), 420.
  31. ^ Mike Aquilina,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3r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ristian Teachers”, (Huntington, IN: Our Sunday Vistor,2013), 298-302.
  32. ^ Brian E. Daley, SJ. “Maximus the Confessor and John of Damascus on the Trinity,” (Michigan, IN: Baker Academic, 2014), 83-99.
  33. ^ Mike Aquilina,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3r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ristian Teachers”,300-2.
  34. ^ 34.0 34.1 Ibid.
  35. ^ 奧爾森(Roger E. Olson),《神學的故事》,349-50。
  36. ^ Mike Aquilina,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3r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ristian Teachers”,298-302;奧爾森(Roger E. Olson),《神學的故事》,349-50。
  37. ^ Everett Ferguson,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328.
  38. ^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355。
  39. ^ 同上,351。
  40. ^ 華爾克, 《基督?會史》,258
  41. ^ Robert Benedetto,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420.
  42. ^ Brian E. Daley, SJ. "Maximus the Confessor and John of Damascus on the Trinity," 83-99.
  43. ^ Mike Aquilina,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3r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ristian Teachers" 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