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列?·施特?斯 -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跳?到?容

列?·施特?斯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列奧·施特?斯
Leo Strauss
?于1939年
?代 20世?哲?
地? 西方哲?
?派 柏拉?主? 保守主義
主要?域
形而上? ??? 希?哲? 哲?史 宗?哲? 政治哲? ?无主? 大?哲? 政治?
著名思想
Esotericism(?微主?)

列?·施特?斯 (英語: Leo Strauss ,1899年9月20日?1973年10月18日)是一位 美? 政治哲?家 ,?事 古典哲? ?究。他生涯中的大部分是 芝加哥大? 的政治科??授,在那里他?授了?代投入的?生,也出版了十五本?。自他死后,他?始被??是美? 保守主? 的一?思想?源。

生平 [ ?? ]

1899年9月20日,列奧·施特?斯出生于德? 黑森 的小? 基?夏因 的一個猶太家庭。1912年,入讀馬堡的一所 文理中學 接受德國人文主義?育。1917年,中學畢業後到 馬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 等校學習。這個時代的他?欣賞 赫爾曼·科恩 ,?且認同 錫安主義 。1921年,施特勞斯在 恩斯特·?西勒 的指導下完成論文,取得 ?堡大? 的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到弗萊堡聽 胡塞爾 海德格 講課。之後他參與了 弗朗茨·?森茨威格 英? Franz Rosenzweig 主持的讀書會,1924年,他發表的對 科恩 斯賓諾莎 的?究獲得了正在主持 柏林猶太?究學院 英? Berlin Jewish Institution 尤里烏斯·古特曼 英? Julius Guttmann 的欣賞。

1925年,受古特曼聘請,任職於柏林猶太?究學院。1931年,學院遭遇財政困難,無以?繼。1932年,施特勞斯在 施米特 ?西勒 的推薦下得到 洛克菲勒基金會 的贊助,前往巴黎從事中世紀猶太及伊斯蘭哲學?究。1933年,洛克斐勒基金會願意多贊助一年的經費,這年他在巴黎成婚。1934年初,施特勞斯移居倫敦從事 ?布斯 ?究。1935年,他來到劍橋專心寫作?獲得 劍橋大學 一學年的資助。1937年,施特勞斯應 哥倫比亞大學 歷史系之邀,隻身前往紐約擔任訪問學人。1938年到1948年,施特?斯是 新社會?究院 的一名?究生??。1949年,施特?斯加入 芝加哥大? 成?政治?系?授,?于1959年任 ?伯特·梅?德·哈?斯 杰出服??授。

施特勞斯夫婦?未生育兒女,但養有甥女。施特勞斯的妹妹貝?娜(Bettina Strauss, 1901-1942)嫁給了猶太裔阿拉伯學家克勞斯(Paul Kraus, 1904-1944)。二人雙雙逝於開羅後,施特勞斯領養了他們的女兒燕?,“視若己出”。據哈佛大學的李漢松(Hansong Li)、杜克大學的納瑪齊(Rasoul Namazi)、慕尼黑大學的邁耶(Thomas Meyer)等學者考證,施特勞斯與妹?克勞斯是知交好友,也和芝加哥大學的伊拉克裔碩學馬赫迪(???? ????)相交甚篤,這都解釋了施特勞斯對伊斯蘭的興趣和?究。 [1]

1967年底從芝大退休後,施特勞斯赴克?蒙特男子?院(? 克?蒙特·?肯??院 )短暫任?。1969年,到 ??翰?院-安?波利斯 ,?任 斯科特·布坎南 杰出?校?者,直至1973年10月18日去世。

哲? [ ?? ]

?于施特?斯,政治??哲?必然在其根源上互相??。他把 ?格拉底 的?判?死亡看作??一??刻,那?政治哲?,如施特?斯所理解的,曙光初?。哲?家?相?自由地?事自然?政治?究,直到?格拉底在 雅典 的生活?死亡。施特?斯在《城市?人》中提及, ?里士多德 描?了在?格拉底之前?代的第一位?心政治的哲?家成?城市??者。然而?格拉底在?代意?中不是一位政治哲?家,?格拉底?有哲?地?究政治?象;而且,?格拉底是第一位由 城邦 促使其政治地?待哲?的哲?家。??施特?斯?? 哲?史 上最重要的?刻之一就是 ?格拉底 ?其?生的??,??哲?家或科?家不能?究 自然 而不考?他?自己的 人性 ,?,根据 ?里士多德 的名言,?“政治的”。 ?格拉底的?判 是“政治的”哲?的首次行?,而 柏拉? 的??是政治地?待哲?的最?粹的形式,他?唯一全面的主?是?格拉底,?位?施特?斯?他的?多?生?? 最卓越的 哲?家的生活?死亡。

施特?斯仔??分了“ ?者 ”?“ 哲?家 ”,??他自己?于前者。他?道,如今,多?自??是哲?家的人其?是?者,??而系?,而不是大?的。他主?,?大的思想家大?而?缺陷机警,而?者受益于?定的范?。施特?斯???,?者存在,因??大的思想家在基本点上不一致,而?些基本的意?不同使?者得以推究。

在《自然?利??史》中,施特?斯以? ?克斯·?伯 ??? 的批??始,?之以? ?丁·海德格? 相?主? 的?短??,?着通?分析 托?斯·?布斯 ? ?翰·洛克 的思想,?? 自然?利 的演?。通?批? ?-雅克·?梭 ? 埃德蒙·伯克 ,他作出??。在?本?的中心是古典 政治哲? 的摘?,如 柏拉? ?里士多德 ? 西塞?

嚮往哲學者 [ ?? ]

施特勞斯將自己定位?一個熟稔「歷史」?從事經注工作的「嚮往哲學者」,而非發明種種兄弟個人創見的「哲學家」。他?導弟子作學問要潛入文本的字裡行間,在面對歷史時要恰如古代思想理解自己那樣去理解?。

在施特勞斯看來,文本有所謂表面意義和深層意義的區別,正如一個覆蓋了一層銀箔的金?果一般:「表面」──表達創作心意的外在的語言或符號象徵──固然?得一看,但是對於那些目光能?穿透銀箔的人來說,覆蓋在銀箔之下的「內部」──由「藝術家的深意」和「觀?的反應」二者共同構成者──更是尤?可觀;表面之所以會掩蓋內部,?非是由於創作者的不誠實或表裏不一,而是由於「深度只有通過表面的具體性才能表現自己」,此乃事物的本性。

因此,施特勞斯重視?究古典文本的細微之處,不僅要求弟子留意古典文本的「表層意義,更要重視隱藏於字裡行間的深層意義;藉由解讀出作者各種隱?或微言,吾人方能了解作者的「?意」。

施特勞斯認?,古代哲人自有一套其理解自身思想的立場;然而,由於哲學的存在經常會使得其所處環境陷入一種緊張關係,哲人們?了避免受到壓迫,往往會刻意隱瞞自己?正的想法;施特勞斯多次在課堂上提到,直到十八世紀,西方哲人在寫作時仍會顧及到著作所可能遭致的迫害。因此,要想?正??一個哲學家的思想,就必須先了解?在可能遭受迫害的社會處境中如何隱藏自己的?實想法。在施特勞斯看來,這種「隱瞞」雖然不容易見諸於「史料」,但?非無跡可尋;事實上,作者經常透過將線索隱藏於文本的字裡行間。

乍看之下,施特勞斯及其弟子所孜力不倦的似乎只是「?譯文字」或「註釋經典」等考經之流的工作,然而施特勞斯所傳授弟子的治經功力?非僅於 點校勘誤 、明物訓?,而是?掘原作者的絃外之音,辯識出隱藏於文本中的?意;更重要的是,要還原古代哲學家撰寫文本時其內在所探詢到的精神。

然而,施特勞斯固然重視「探究作者?意」,但與之類似的「讓歷史說話」的 歷史主義 立場,?也正是施特勞斯所?力批判的態度:施特勞斯認?,歷史主義看似只是一種「方法論」(methodology),或甚至只是一套?究「方法」(method),但事實上歷史主義其實就是一套哲學!而堅持歷史主義的結果,只會使得哲學沒有可能。因此,施特勞斯表面上以中世紀或古代的「政治思想史」作?其學術專業,但實際上施特勞斯?帶領門人?遊於閱讀古代經典之中,親身經驗關於「政治哲學」的領悟。

施特勞斯之所以批判歷史主義,正是因?他認?歷史主義其實是集現代性大成於一身者,而歷史主義最終將導致 虛無主義 懷疑論 。通過批判現代性,吾人可以將目光重新放回古典;通過?究古典,吾人便能神入古代哲人最深刻的問題意識,進而開?吾人自身的哲學意識。在這個哲學意識中,吾人可以直接對永?的問題進行探詢;同時,更必須思索哲學作?一種生活態度,吾人究竟應該如何與今日的現代社會共處。在思索如何共處時,或許哲學家會?到關於政治秩序的?理,進而將之落實於實際的政治生活當中。

回歸古典 [ ?? ]

誠然,施特勞斯批判「現代性」,也?調要回歸古代經典,但施特勞斯所主張者,?不是一種?停留於知識論層次而已的哲學方法。在思想上,施特勞斯的最終關懷不僅僅只在政治哲學,更是在政治神學;而其畢生的學術工作,最終其實是在回應其政治神學的思想。

一般而言,所謂的政治哲學,乃是一種通過「理性」而探索政治秩序的思想活動。與之相對,政治神學則是將通過「聖法」(divine law)或「神約」而發現政治秩序的思想活動;然而,對於施特勞斯而言,政治神學的本質,?不在於其是否?的將權威溯源至「神」,事實上任何根據?存藍圖或規範的指示而建立起的政治秩序,就是一種政治神學。

對於施特勞斯而言,沒有人可以同時集哲學家與神學家於一身,因此也不會存在一個超越或綜合哲學與神學衝突的第三者;面對這兩者的衝突,吾人應該擇一而從之。施特勞斯認?,宗?、道德、政治、科學都是一種生活態度,而這些都建立在「承諾」這個基礎之上;因此,「哲學」永遠不可能取代這種實踐信仰。

通過對 實證主義 、歷史主義與現代性的批判,施特勞斯揭示了一點:政治秩序的起源不僅是根據聖法而生,其在方法論上更是一種「?示」,而非「福音」。通過批判現代性,吾人可以將目光重新放回古典;通過?究古典,吾人便能神入古代哲人最深刻的問題意識,進而開?吾人自身的哲學意識。

在這個哲學意識中,吾人可以直接「永?的問題」而進行探詢;同時,更必須思索「哲學」作?一種生活態度,吾人究竟應該如何與今日的「現代社會」共處。在思索如何共處時,或許哲學家會?到關於「政治秩序」的?理,進而將之落實於實際的政治生活當中。

歷史主義在後設方法論上的混淆 [ ?? ]

施特勞斯在他的著作裡,?了一個例子來批判歷史主義:今天在?究「公法學」或政治哲學的學者中,確實存在著一派觀點,主張:「現代自然法」,當可溯源於當初「實證羅馬法」(positive Roman law)傳統。對此,施特勞斯提出了一個設問:

有沒有可能,當時的羅馬法學家們,其實誤解了?們原來打算要繼受的古代『自然法原則」,而以?是後來?們所奠立的「實證法原則」?又或者,?們實際上?沒有?正讀?,或者不小心讀漏古代的「自然法」,甚至只是望文生義地想像,或完全根據當時習慣便想當然爾地認?那就是所謂的「自然法」,?以此?根據地撰著了今人所看到的「羅馬法」?

在前例中,「現在自然法」、「實證羅馬法」與「古代自然法」三者之間的因果繼授關係,以及當年羅馬法學家對於「自然法」的理解是否有誤?這都是歷史學家(尤其是思想史學家)所希望能確定的;然而,?便這三者確實存在著單一的因果繼授關係,又或者歷史學家?能考據出當年羅馬法學家對「自然法」的理解?沒有錯誤,但難道這就保證這三者的理論都必然是正確的??

在面對與前例類似的?究客體時,?究者勢必得心存兩重的問題意識:?若?究者沒能掌握足?的「史料」,又或者史料所蘊含的線索不足以探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歷史過程」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前例中關於「那些羅馬法學家」與「那些羅馬法學家當年在?究自然法時所面臨的歷史條件」之間的關係)時,則「現代自然法當可溯源於實證羅馬法傳統」這個「主張」之??,吾人究竟該憑何判斷?

到此?止,這?是一個歷史學?究方法的問題,也就是:「?究者如何判斷史料?」、「如何判斷史料的證據力?」、或甚至是「『史料』是否可能提供足使?究者洞悉『歷史?相』的線索?」等問題。

但是,?若?究者無法根據史料來判斷該「主張」的??,則該「主張」難道就完全無法?今人所檢驗或判斷了??又或者,?若歷史學家根據充足的史料,終於確定了:當時羅馬法學家果然是誤解「自然法原則」(也就是:羅馬法與自然法?沒有因果關係),則難道就因?該「主張」的各種歷史條件之間終於確立了因果關係,便得以完全推?該「主張」的全部論點??

施特勞斯所要?調的是第二重的問題意識:「歷史?究」?非如歷史主義原則所相信地那般:旨在確定歷史條件之間的關係之「??」;任何的「歷史?究」都不會只停留在第一重問題意識的階段而已,事實上,?究者總會去“詮釋”各種歷史條件之間的關係。在面對任何「學說」時,?究者?不會只停留在:確定該「學說」與其「歷史起源」之間的因果關係;?究者?必須就該「學說」進行“哲學”的?究,判斷該「學說」自身是否?確。

?若?有史料可以證明柏拉圖?非《理想國》的?正作者,但那也不等於證明《理想國》所蘊含的哲學全是鬼話連篇;同理,就算史料證明了《我的奮?》確實出自希特勒親手所著,但那也不能證明《我的奮?》所言者???理。

哲學或許未必有永?的解答,但?總有永?的問題。哲學所探究的「根本問題」,?不會因?「發問者」而有所不同。歷史主義不追問「根本問題」?何,而只是不斷地關注「發問者?誰」等問題,甚至更宣稱:只有後者這種問題才有意義可言;顯然,歷史主義的?究態度混淆了「知識」與「?生知識的過程」,也就是「方法論」與「後設方法論」的混淆。

歷史主義的錯批 [ ?? ]

固然施特勞斯承認歷史主義的影響力,也承認歷史在當代已建立起的學科地位,但這?不意味著施特勞斯便認?「歷史途徑」就是好的?究途徑。與之相反,施特勞斯認?歷史主義存在著幾個根本的錯誤。

首先,施特勞斯認?歷史主義?未區分「最好的政治」與「最適的政治」兩者,終而歷史主義將沒有能力辨別政治的好壞與適合與否。自古以來的哲學家,無論其思想是否屬於「無史哲學」,往往都能明確地區分關於「何?最好的政治秩序?」與「如何建立在某特定時空下的最適」。

關於解答「何?最好/正義的政治秩序?」之問題,這屬於政治哲學的領域;政治哲學之所以是哲學,因??旨在探究政治事務的本質,而非討論某特定時空下的典章制度,或某些特定的政治行動(political action)。

事實上,政治哲學?非不談特定處境與背景的差異,從 亞里士多德 開始,許多政治哲學家都曾經努力?究不同民族、國家、文化、時代之間的差異;但政治哲學家之所以關注這些「差異」,?不是因??們喜愛「差異」,或單純只是「??究而?究」,其目的終究在於回答「何?最好/正義的政治秩序?」之類的問題。

歷史主義拒?一切超越歷史的價?,於是否定了一切的「最好」;同時,因?歷史主義反對以不同時代的立場去?究歷史,因而根本無從判斷何謂「最適」。由於歷史主義拒?區分最好的政治與最適的政治兩者,也由於歷史主義沒有辨別政治的好壞與適合與否的能力與可能性,終而使得歷史主義完全放棄對這兩者的討論。

對於歷史主義者而言,一切政治現象都只是一種作?歷史事實的存在。終而,歷史主義者便傾向將這兩者混?一談,只討論其做?歷史事實的意義;除此之外的問題,歷史主義不討論,也不認?應該要討論。

其次,歷史主義?未區分政治哲學與「政治行動」兩者,終而歷史主義會將兩者混?一談,誤以?對後者進行批判,便可以有效地打擊前者。

所謂「政治行動」者,乃泛指人在政治社會或政治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構成「政治行動」的元素有二: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在政治生活中所進行的「活動」。然而,由於人的「活動」除了受到外部物理環境影響外,更會受到人內在的意識意志的影響;因此構成「行動」的元素其實可以看成有三個:人的「存在」、人的「物理活動」與人的「精神活動」。

確實,人的「存在」與時間密不可分,因此人的「存在」必然會受到“歷史條件決定”(historically conditioned):石器時代的人不可能會使用鐵器,冷兵器時代的人也不可能會使用火藥。然而,通過語言、文字、圖像、文物、遺蹟等媒體,人的傾向、癖好、價?觀,乃致於思想、風骨等,均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與?者進行溝通。

因此,對於「政治行動」而言,歷史條件或許確實會制約其發展,但對於「政治思想」或政治哲學而言,只要溝通的媒體存在,人就有可能以各種方式影響?人──無論?是否仍活著。 確實,人的物理活動或許會受到歷史條件所制約,但人的「精神活動」?未必就如此。誠然,人的精神活動經常受到自我認同、民族意識、世界觀、道德情操等「觀念」影響,而這些觀念也或多或少會受到歷史條件所制約;然而,超越?存觀念的精神活動難道不存在??事實上,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略家、發明家、理論家、藝術家等,往往都是極富想像力與創造力之輩。?然人的「活動」有可能超越歷史的制約,則人在政治生活中的活動(?「政治行動」)?什?不可能?

善知識是改革的前提 [ ?? ]

施特勞斯認?:任何政治行動的內在均包含了某些「指向性」(directed­ness),這些指向性會將政治行動導向至某種「 善知識 」(knowledge of the good)、「良善生活」或「良善社會」。一個所謂的「良善社會」,?所實踐的其實就是充分的「政治善」;當歷史主義以?政治行動完全是受歷史條件而決定時,?完全漠視了政治行動所指向的各種善知識等標準,也完全忽略了政治行動終究懷著「使結果更好」的目的。

於是,任何的政治行動均包含了「守成」或「變革」兩種目標之一,因此任何的政治行動都必須思考關於「更好」或「更壞」的問題。然而,?若世上根本不存在任何關於「善」的標準,吾人如何可能判斷「更好」或「更壞」?因而,任何的政治行動,其自身必然直接關係著某種「善知識」。

歷史條件或許會制約人的物理活動,也或許會影響部分人的精神活動,但是人可以通過閱讀與學習來認識到完全不屬於自己生命經驗的「善知識」,因此「善知識」往往形成於個人生命經驗範圍之外。通過知識的各種載體,「善知識」得以流通於不同「個人」的不同生命經驗,甚至流通於不同時空的社會。若歷史主義認?,人的「政治行動」全部都只受到各種歷史條件決定時,則歷史主義自然無從理解何以會有跨越時空限制的「善知識」與政治哲學存在。

歷史主義一方面鍾情於?究各民族、國家、文化、時代之間的「差異」,認?這是個體性的表現,而且正是不同「歷史過程」的歷史?物;但?一方面,歷史主義者認?不應該拿不同民族、國家、文化、時代的不同標準相互比較。?然任何典章制度都只可能是受到特定「歷史過程」所制約的?物,而不同「歷史過程」之間又不存在可以相互比較的評價系統;如此一來,任何一個民族、國家、文化、時代的特定政治秩序,都只可能是“唯一”且“最適合”的政治秩序。

歷史主義的這個結論不僅否定了政治哲學存在的意義,更直接否定了「政治改革」的正當性。對於歷史主義而言,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只應該存在於一種情形下:改革能量及改革藍圖都必須源於該民族、國家、文化、時代自身,而且不能參考或學習自其?民族、國家、文化、時代;如果「改革」發生在這種情形之外,則意味著「人類活動」?非(完全)受到「歷史過程」與歷史條件所制約,而且不同歷史個體之間居然存在著可供彼此相互參考的價?。

在這種條件下,若是「歷史過程」恰好適合改革,則「改革」就會發生;反之,如果「改革」沒有發生,則必然是該「歷史過程」?不適合發動「改革」。於是,任何關於「改革」的主張,都只是昧於「歷史過程」與歷史條件的妄想罷了;而發動「改革」者,如果不是別有居心的野心家,就必定是天馬行空的空想家。

?理最後勝出? [ ?? ]

除此之外,施特勞斯也批評?一個經常存在於歷史主義見解的說法。有些歷史主義者宣稱:在時間的軸線上,歷史主義事實上是遠較那些「無史哲學」出現得要?,因此歷史自身便證明了歷史主義對於其?哲學具有較高的批判能力。

然而,這種說法若要能成立,?首先必須先確立兩個假設:其一,?理最終會勝出;其二,歷史乃是一種線性的進步過程。這兩個前提若沒能先確立,則該說法也無從成立起。不過,無論?理最終是否會勝出,至少人類的歷史到今天?未結束,而「如何才算歷史的終結?」只?也不是個容易有共識的問題。若單就參考過往至今的歷史,便斷言「歷史已然終結」或「?理果然勝出」,則是罔顧往後的所有歷史及後世人的全部經驗;而這正恰恰相悖於歷史主義的基本精神。

此外,線性的進步時間觀,其自身也不可能由一個?未完結的歷史來證成;因此這個前提也是相悖於歷史主義的基本精神。歷史主義拒斥一切「無史哲學」,?若歷史主義的理論自身居然還得?「無史哲學」來證成,這豈不是一個笑話??

照施特勞斯的看法:基於以上種種錯誤,歷史主義批哲學批了一百年,充其量只是在打擊稻草人罷了。無論自古以來的政治哲學究竟出現了多少缺?與瑕疵,這些都不足以作?證成歷史主義的理由;而吾人也不能就想當然爾地認定:「無史哲學途徑」已完全?「歷史途徑」所取代。

歷史主義者或會反問:?管古代的政治哲學家希望能一次性地回答「何?最完美的政治秩序?」的問題,但最後的結果如何?其必然是:每個哲學家都認?自己所提出的解答才是?理。

於是,歷史上出現過多少位政治哲學家,就有多少種關於「最完美的政治秩序」的答案。因而諸種「無史哲學」之間的彼此不相容,恰恰反駁了每一種「無史哲學」的立場。這種?理與價?的多元分立狀態,有些歷史主義者稱之?「多種思想體系間的無秩序」(the anarchy of systems),斥?是一種「不光彩的多元」(the disgraceful variety)。

面對這種質疑,施特勞斯亦有所回應:表面上,這種論點彷彿證?或否證了?理的存在,或至少否定了哲學的意義;但實際上,這種論點恰恰突顯出哲學之於今人的重要性。

正如歷史主義者所言:諸種「無史哲學」之間或許確實彼此不相容;但這?不意味著這些「無史哲學」就通通都非?,最多只說明了:這些哲學彼此有所矛盾。除非通過「證?」(falsification)的程序,否則個別的事實?不足以推?整個全稱命題。

個別「無史哲學」之間的矛盾,?不足以證成「哲學無用」這個論點。對於施特勞斯而言,這些「矛盾」的存在,恰恰提醒了吾人一點:這些「無史哲學」所試圖觸?的那關於「政治的根本原則」的「問題」,其自身的存在乃是確實無誤的。

當吾人在?究政治思想史時,吾人會發現:當某些政治哲學家區隔了「國家」與「社會」的時,自也有其?的政治哲學家或明或暗地駁斥了該「區隔」。這樣一個「發現」,迫使吾人心生了一個問題:是否?存在有某些可作出「區隔」的適當標準??便?有,吾人又該如何依循?這種問題?對是“哲學”的,而非“歷史”的;因此?非歷史主義認?那般:一切有意義的「問題」都是“歷史”的。

因此,縱然假設政治思想史的「不光彩的多元」確認了:古代一切的政治哲學家以及?們所提出的各種「無史哲學」均?非?;但這?不代表:?們所探究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或是不重要的。

縱然歷史能證明:過去的一切政治哲學都是錯誤的,但歷史也不能證明:承繼歷史的吾人,在此時此刻所思考的政治哲學也是錯誤的。易言之,這是一個錯把「過去完成式」當作「現在完成式」的謬誤。

對於施特勞斯而言,若由「哲學史」所推出的「多種思想體系間的無秩序」此一結論果能證明些什?,?也只證明了:歷史主義者對於「?正重要的主題」的「無知」,以及對於「吾人不接受歷史主義」的「恐懼」。

評價 [ ?? ]

意大利歷史學家?洛·金?堡(Carlo Ginzburg)認?有必要區分“施特勞斯的闡釋學理論和他自己的實踐”和“施特勞斯和他的學生”。他認?:“毋庸置疑,《迫害與寫作藝術》提出了一個有風險的論點”,但這無傷大雅,關鍵是要避免對施特勞斯方法的濫用,因此必須在文本中謹?地尋?證據。 [2]

著作 [ ?? ]

  • 1930, 李永晶. 斯??莎的宗?批判. ?夏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8072814 .  
  • 1932,《對施米特〈政治的?念〉之評論》
  • 1933/4, ?? 等? / ?瑞成 校. ?布斯的宗?批判. ?夏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08071053 .  
  • 1935, ?瑞成. 哲??律法 ??蒙尼德及其先?. ?夏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08067889 .  
  • 1939,《斯巴達的精神或色諾芬的品味》
  • 1948, 彭磊. ?僭政. ?夏出版社. 2016-10. ISBN  9787508089119 .  
  • 1952, ??. 迫害??作??. ?夏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08066370 .  
  • 1953, 彭?. 自然?利??史. 生活·??·新知三??店. 2003. ISBN  9787108057280 .  
  • 1958, 申?. ?于?基雅?里的思考. ?林出版社. 2016-2. ISBN  9787544760799 .  
  • 1959, 李世祥. 什?是政治哲?. ?夏出版社. 2011-10. ISBN  9787508065571 .  
  • 1964,《城邦?人》
  • 1968,《古今自由主?》

相關條目 [ ?? ]

參考文獻 [ ?? ]

  1. ^ 李?松. 回??2021年全球政治思想?究的新?界_私家?史_澎湃新?-The Paper . www.thepaper.cn. 澎湃. [ 2022-01-25 ] . ( 原始?容 存?于2022-05-12).  
  2. ^ 李漢松. 微觀史與思想史 . 世界歷史評論. 2021, (1): 229 [ 2021-05-03 ] . (原始?容 存? 于2021-05-05).  

外部?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