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巴魯克計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內容

巴魯克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魯克計劃 (英語: Baruch Plan ),是 美國 在1946年6月第一次會議期間提交給 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 (UNAEC)的一項提案。該案基於 艾奇遜-利連索爾報告 英語 Acheson?Lilienthal Report ,由 伯納德·巴魯克 撰寫。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呼?成立一個國際機構來規範核能。 杜魯門總統 要求副國務卿 艾奇遜 利連索爾 英語 David E. Lilienthal 制定相關計劃。出於擔憂巴魯克計劃會保持 美國的核壟斷地位 蘇聯 拒?了巴魯克計劃。計劃的失敗意味着 冷戰 核軍備競賽 的開始。

內容 [ 編輯 ]

計劃中,美國同意,在所有其他國家承諾不生?原子武器且同意建立包含監測、看管和制裁等的檢?制度的條件下,銷?手上的 核子武器 ?轉讓 核技術 。該計劃還提議,由一個國際原子能發展的權威機構壟斷 ? ? 的開採、精煉、擁有,以及建造和運營核電站;在此機構下,推動核技術的國際化。該機構將?屬於 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 [1] 簡而言之,該計劃建議: [2]

  1. 在和平的目的上,擴大各國交流核技術的基本科學資訊
  2. 在確保僅限於和平目的,推動 核能 的利用
  3. 消滅核武器軍備,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武器;?
  4. 通過視察等方式建立有效的監管措施,以保護遵守計劃的國家免受侵犯和規避計劃造成的風險。

在向聯合國介紹該計劃時,巴魯克說:

我們在這裏就生與死作出抉擇。這是我們的職責。在新的原子時代,黑暗的不祥之兆背後存在着希望:如果人們抱着信念?住這希望,那??就能拯救我們;假如我們失敗了,那?我們就會使每個人淪?恐怖的奴?。我們切莫欺騙自己了:我們必須在世界和平與世界?滅之間作出抉擇。 [3]

?響 [ 編輯 ]

基於聯合國由美國及其盟國主導,蘇聯不能相信聯合國能以公平的方式運用核子武器,因此蘇聯拒?了巴魯克計劃,?提出了一個對立提案。蘇聯的對立提案堅持美國要先銷?自己的核武器,然後才考慮任何關於控制和檢?制度的提案。 [4] [5] [1]

在1949年蘇聯成?核大國之後,特別是1953年史達林去世之後,蘇聯對軍備限制?生興趣。然而但蘇聯如何接受國際檢?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導致許多核軍備限制的嘗試停滯不前。最關鍵的是,巴魯克計劃建議, 聯合國安理會 常任理事國 都不能否決懲罰違反計劃者的決定。由於檢?和看管方面的困難,以及斯大林發展核武的野心,巴魯克計劃和蘇聯對立提案間的談判在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停擺到1948年。在談判過程中,蘇聯快速推進自己的 原子彈計劃 ,而美國也繼續開發和生?自己軍備。隨着計劃的失敗,在兩國 核軍備競賽 中,美蘇都開始加速武器開發、創新、生?和測試。 [1]

1940年代至1950年代初, 羅素 呼?限制核武器以避免全面核戰爭。在巴魯克計劃提出之際,羅素還感到充滿希望。1948年末,羅素還建議「補救辦法可能是美國威脅蘇聯若不接受核裁軍便開戰。」後來,他認?巴魯克計劃不太好,因?「國會堅持要?入一些俄國人不會接受的條款」。 [6] 羅素在1961年的作品《人類還有未來??》描述巴魯克計劃雖有?有優點,但因史達林俄國的自負而告吹。 [7]

萊夫勒 英語 Melvyn. P. Leffler 等學者質疑巴魯克計劃是否是實現全球核控制合作的最好的方案。 [1] [7] [8] [9] 在重新審視核軍備限制與核能國際化的過程中,巴魯克計劃仍被認?是歷史上的關鍵時刻。 [10] [5] 哲學家 尼克 英語 Nick Bostrom 2014年的著作《超智慧:出現途徑、可能危機,與我們的因應對策》中,引用了巴魯克計劃作?論證的一部分,?未來利用具備策略優勢的超級智能建立良性的全球統一。 [11] :89

歷史意義 [ 編輯 ]

戴維·S·佩因特、梅爾文·萊夫勒和詹姆斯·?羅爾等學者質疑巴魯克計劃是否是實現核控制全球合作的合法努力 [12] [13] 。巴魯克計劃經常被認?是推動核電國際化或重新審視核軍備控制的歷史上的關鍵時刻。 在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 (Nick Bostrom) 2014 年的著作《超級智能:路徑、危險、策略》中 [14] ,他引用了巴魯克計劃作?論點的一部分,?擁有超級智能?獲得足?戰略優勢的未來大國將利用?來建立良性的「單一個體」或全球形式 [15] 。 統一。

參見 [ 編輯 ]

參考 [ 編輯 ]

  1. ^ 1.0 1.1 1.2 1.3 Larry G. Gerber. The Baruch Pla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 Diplomatic History. 1982, 6 (4): 69?96 [ 2021-09-09 ] . ISSN 1467-7709 . doi:10.1111/j.1467-7709.1982.tb00792.x . (原始內容 存? 於2021-09-09) (英語) .  
  2. ^ Rumble, Greville. The Politics of Nuclear Defence ?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1st.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1985: 285 (8?9, 219). ISBN  0-7456-0195-2 .  
  3. ^ The Baruch Plan for Control of Atomic Energy . web-archive-2017.ait.org.tw. [ 2021-09-09 ] .  
  4. ^ Milestones: 1945?1952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 history.state.gov. [ 2020-09-05 ] . (原始內容 存? 於2021-09-08).  
  5. ^ 5.0 5.1 Kearn, David W. The Baruch Plan and the Quest for Atomic Disarmament. Diplomacy & Statecraft. 2010-03-12, 21 (1): 41?67. ISSN 0959-2296 . doi:10.1080/09592290903577742 .  
  6. ^ Russell, Bertrand. The Autobiography of Bertrand Russell: 1944-1967, Volume III.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 1969: 17,18,181. ISBN  978-0-04-921010-3 .  
  7. ^ 7.0 7.1 Painter, David S. From Truman to Roosevelt Roundtable (PDF) . H-Diplo. September 2007 [ 2021-09-09 ] . (原始內容 存? (PDF) 於2021-09-09).  
  8. ^ Carroll, James. House of War: The Pentagon and the Disastrous Rise of American Power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7-06-04: 120?121 [ 2021-09-09 ] . ISBN  9780547526454 . (原始內容 存? 於2021-09-09) (英語) .  
  9. ^ Nilsson, L. J. Verfasser. Safeguarding and internationalizing nuclear power.. 1991. OCLC 1068978033 .  
  10. ^ Mackby, Jenifer. Still seeking, still fighting.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2016-07-03, 23 (3?4): 261?286. ISSN 1073-6700 . doi:10.1080/10736700.2016.1290026 .  
  11. ^ Bostrom, Nick, 1973- author. , Superintelligence :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 ISBN  978-1-5012-2774-5 , OCLC 1061147095  
  12. ^ Painter, David S. From Truman to Roosevelt Roundtable (PDF) . H-Diplo. September 2007 [ 2021-09-09 ] . (原始內容 存? (PDF) 於2021-09-09).  
  13. ^ Carroll, James. House of War: The Pentagon and the Disastrous Rise of American Power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7-06-04: 120?121. ISBN  9780547526454 (英語) .  
  14. ^ Nilsson, L. J. Verfasser. Safeguarding and internationalizing nuclear power.. 1991. OCLC 1068978033 .  
  15. ^ Mackby, Jenifer. Still seeking, still fighting.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2016-07-03, 23 (3?4): 261?286. ISSN 1073-6700 . S2CID 151383304 . doi:10.1080/10736700.2016.129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