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M101榴彈? -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跳?到?容

M101榴彈?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M101榴彈?
M2A1 105毫米榴彈?
2005年3月26日,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 士兵正在 加利福尼?州 發射M101榴彈?
?型 榴彈?
原?地 美國
服役??
服役期? 1941年起 1989年除役
使用方 美国 美國
????/衝突 二戰
韓戰
八二三?戰
法越戰爭
越戰
馬拉威危機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生??史
生?商 岩島兵工廠 英? Rock Island Arsenal
生?日期 1941年起
基本?格
重量 2,260公斤(4,980磅)
?度 5.94米(19.5英尺)
槍管 ?度 22倍徑:2.31米(7.6英尺)
?度 2.21米(7.3英尺)
高度 1.73米(5.7英尺)

?彈 105x372R
口徑 105 mm(4.1英寸)
后? 水平閉鎖
後座力 固定液壓,42英寸(110 cm)行程
?具 縱向分離雙?尾拖架
射?仰角 仰度最高1180密位、最低-89密位
回旋角度 46°
槍口初速 472米/秒(1,548尺/秒)
最大射程 11,270米(7.00 mi)

M101榴彈? M2A1 105毫米榴彈? )是 二戰 美軍 的制式 榴彈? 之一,在1941年起生?,在各戰場作?師級支援火力大量生??支援給個盟邦使用,其廉價設計簡便與火力適中的特性獲得?兵肯定,直至今日仍有國家採用。

服役歷史 [ ?? ]

M101榴彈?可經由 CH-47 運送。

與許多美製火?的開發歷史相同,M101的開發必須回溯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結束後美軍進行的技術分析計劃。美國在那一場戰爭深切體認到國內缺少開發新型火?的代價,在1918年成立 威斯特韋爾德理事會 收集各國戰爭資料,在亞伯丁測試場進行實驗,以評?未來美國軍隊的需求,到1919年5月理事會解散前,他們的其中一部分成果便是建議未來的美國砲兵核心將需要以105公厘與155公厘火??主。雖然最後理事會的成果?未立?落實,但美國自1919年後便推動105公厘榴彈砲的開發作業;石島兵工廠在1928年提出M1式105公厘榴彈砲的開發計?,但因隔年的經濟大蕭條導致美國政府缺乏資金推遲開發。到1939年,石島兵工廠推出M2式105公厘榴彈砲,測試則到1940年6月結束,這時候M2榴彈砲僅生?14門。

租借法案 通過後,美國開始將工業能力轉用在軍事上,M2榴彈砲自1941年起大規模量??支援盟邦作戰,到1953年美國停??止,共製造了10202門,如果納入盟邦授權生?者將超越此數字;雖然M2榴彈砲性能與各國同量級火?相比沒有特別突出,但是伴隨美國?大的工業實力,?的特點便是結構簡單以及零附件容易取得,與美國援助的運輸?車配套讓同盟國都享受到機械化砲兵的機動優勢,因此戰後M2榴彈砲與105公厘砲彈成?許多國家砲兵的標準裝備。

二戰後美軍在1962年進行裝備編號重編,M2A1更名?M101榴彈?,隨後修改部分?架與?盾設計成?M101A1,?經?了 韓戰 越戰 ,而其彈藥亦成?其他105毫米榴彈?的標準彈藥。 法國 越南國 法越戰爭 皆有使用M101,美國介入越戰中M101A1大?軍援 越南共和國 ,105榴??軍援的基本砲兵武備,在1975年越南共和國滅國後, 越南民主共和? 善後整理時,從越南全境?點出至少1,000門M101A1,?由 越南人民軍 接收使用。美國空降部隊與海軍陸戰隊在1964年換裝同口徑輕量化?架的 M102榴彈? 英? M102 howitzer [1] ,但因?價格因素沒有全數替換,直到美軍從英國引進 M119榴彈? 英? M119 howitzer 後才將M101A1自陸軍除役。

加拿大軍隊 使用C1榴彈?(?M2A1,M101衍生型)至1997年,改良後的版本名?C3 [2] ?繼續裝備加拿大後備軍,C3採用更長的?管及加裝 ?口制退器 ,增??尾拖架及?除裝甲?板。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亦後 克羅地亞 得到約50門M2/M101榴彈?,?外南斯拉夫生?的M56榴彈??制自 德國 LeFH 18榴彈? ,但發射M101的105毫米彈藥。 澳大利亞陸軍 後備軍至今仍有裝備小量的M2榴彈?,?逐步以 L118榴彈? 英? L118 light gun M198榴彈? 英? M198 howitzer 作取代。

中華民國使用M2A1是援引 租借法案 取得,最初由敗退撤入印度的 駐印遠征軍 換裝,後來在Y部隊(?西換訓的 中國遠征軍 )有少量撥交,配備在軍級所轄之軍砲兵營,每營編制12門?。除了軍砲兵營,國軍在1943年後將裝備?乏的獨立?兵團人員空運印度換裝M2A1榴彈?,?劃歸駐印遠征軍司令部統率,獨立砲兵第四團、第五團在抗戰期間接受換裝。 [3] 据??,截至抗??利?,美?提供? ?民政府 476?M2A1榴??,被?? 美械部? ?作??火?使用。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直至1951年韓戰期間方重獲美國軍援,?於1957年獲得350門M2A1,編入各師?兵指揮部管轄;1971年,61兵工廠開始測繪M2A1藍圖,後續獲得美國石島兵工廠提供生?工程圖,?譯圖紙後在臺灣自行生?M101A1,更?六三式/六三甲式( 63甲式105公釐榴彈砲 ),在1983年統稱?T63 105mm榴彈砲。 [4] 目前M101A1/T63等仍在各聯兵旅及指揮部所屬混砲營內服役。 [5]

抗??利后, 中?人民解放? ????的105毫米美式榴???一??各大 野?? 的?兵??(特?兵??)集中使用。?北?工系?已?能?制美式105毫米榴????使用??的日式105毫米榴??筒。1948年上半年, ??野??特?兵?? ?6??兵?,其中4?榴???共??36?美制105榴??和53?日制 九一式105mm榴彈? 。淮海?役后, ??野??特?兵?? 的105毫米榴??超?150?。1949年 渡江?役 ?的 “紫石英”?事件 中, 第三野?? 特?兵???兵第一?、第六?使用了?型?美制榴????英???。 中?人民志愿? 使用105毫米美式榴???加 抗美援朝?? 打?全?,??期?共?失了64??型榴?。 第五次?役 前夕,志愿?直?机??兵部??有美制105榴72?,步兵部????兵?有45?。第五次?役?束后,志愿??有美制105榴230?。1951年底,志愿?的美制105榴190?。1951年10月文登川地?抗?美?坦克集群劈入的防御作?中,?兵某?四?三班支援938.2高地防御作?而?立集?一等功、?“愈?愈强”?旗,??被授予二?英雄?,?列于 中?人民革命?事博物? [6] 。?于 越盟 ??的75毫米美式榴??不能?抗 法?殖民? 的重?,1951年秋中?人民解放? 云南?? 蒙自? 碧色寨 以24?105毫米美式榴????、?建、?? 越南人民? 第34?兵?,派出 杜友方 任???事?? [7] ;??兵????云南省 宜良? ?池? ??村的越南?事干部?校(后?越南人民???第一?官?校、 ??道??大? ),?外?“中?人民解放? 西南?? 特科?校”,越方校? 黎?雄 越南? Le Thi?t Hung 少?(越?首任?兵司令),政委 ?子平 越南? Tr?n T? Binh (1959年-1967年? 越南?中?大使 )。1953年年初,校?黎?雄奉?回?后,由政委 ?子平 越南? Tr?n T? Binh 率?,1953年1月26日起越?第34?兵?由中方配?各型??、通信器材、武器,1667人于? 蒙自 出??云南 河口 入境越南,秘密集?于 安沛 ,?加了?后的越南抗法?立??的??役。 [8]

使用國家 [ ?? ]

M101榴彈?曾?67個國家的裝備,包括 [9]


及其他多個國家。

衍生型 [ ?? ]

2009年3月3日,加拿大軍隊士兵正在發射C3榴彈?。

主?:

  • M1920 - 樣版 [11]
  • M1925E - 樣版 [11]
  • T2-後成?標準型M1 [11]
  • M2(1934年)-改良以發射成型彈藥 [11]
  • M2A1(1940年)-改良後?環 [12]
  • M3 - 輕量化型,?管短了27?
  • T8,後成?標準型M4 - 車載型,改良了後?及改用圓筒式後座系統 [13]
  • M101 - 二戰後重新命名配M2A1?架的M2A1
  • M101A1 - 二戰後重新命名配M2A2?架的M2A1
  • C3 - 加拿大的C1(M2A1)改良型,配33倍徑?管

?架:

  • M1920E - 樣版,縱向分離雙?尾拖架 [11]
  • M1921E - 樣版,箱型?尾拖架 [11]
  • M1925E - 樣版,箱型?尾拖架 [11]
  • T2,後成?標準型M1 - 縱向分離雙?尾拖架,木制車輪 [11]
  • M1A1 - M1?架配新型車輪、制動器及其他配件 [12]
  • T3 - 樣版 [11]
  • T4 - 樣版 [11]
  • T5-後成?標準型M2(1940年)-縱向分離雙?尾拖架,改用金屬車輪配充氣輪胎 [11]
  • M2A1 - 移除電子制動器 [14]
  • M2A2 - 改良裝甲?板 [14]

自走?型 [ ?? ]

彈藥 [ ?? ]

M101榴彈?發射105公厘分裝式砲彈,發射藥裝於M14 彈殼 內,而 空包彈 則配M15彈殼及 黑火藥 裝藥 [21] 。發射藥包有7個位階可選,從1號裝藥(最小?量)至7號裝藥不等(最大?量), M3榴彈? 與M101系列的砲彈規格共通,但發射藥則是?外的減裝版本 [21] 。唯一採整合式砲彈的彈種只有M67反戰車砲彈,但後來也改成分裝式設計,只是裝藥量仍不可調整。

可用彈藥 [19] [21] [22]
類型 型號 重量,公斤(彈體/彈頭) 彈頭裝藥 初速,米/秒 射程,米
榴彈 M1榴彈 19.08 / 14.97 TNT 或50/50 阿瑪圖 ,2.18公斤 472 11,160
高爆反坦克彈 M67反裝甲高爆彈 16.71 / 13.25 彭特來炸藥 英? Pentolite ,1.33公斤 381 7,854
煙霧彈 M84煙幕彈(HC BE) 19.02 / 14.91 ?化? 472 11,160
彩煙彈 M84彩煙彈(BE) 17.86-18.04 / 混合發煙劑
煙霧彈 M60煙霧彈(WP) 19.85 / 15.56 白? ,1.84公斤 472 11,110
煙霧彈 M60煙霧彈(FS) 20.09 / ??酸 三?化硫 ,2.09公斤
生化彈 M60生化彈(H) 19.43 / 芥子毒氣 ,1.44公斤
訓練彈 M1訓練彈 472 11,160
訓練彈 M14訓練彈 - -
空包彈 - -
 
穿甲程度,毫米 [19]
彈藥/距離,米 0 457 914 1,828
M67反裝甲高爆彈(平射,0°) 102
穿混凝土程度,毫米 [19]
M1高爆彈(平射,0°) 457 427 396 335
不同的國家使用的測量方法有所不同,因此與其他裝備直接相比會有誤差

相關條目 [ ?? ]

注? [ ?? ]

  1. ^ U.S. Army Fact Files-Towed Howitzer (105 mm) M102 . [ 2019-01-25 ] . (原始?容 存? 于2013-09-26).  
  2. ^ canadiansoldiers.com-C3 105mm Howitzer . [ 2009-10-03 ] . (原始?容 存? 于2020-02-04).  
  3. ^ 抗戰時期陸軍武器裝備-野戰砲兵篇(55頁),?昕雲,老戰友工作室出版,ISBN957-30497-9-1
  4. ^ 存?副本 . [ 2018-02-01 ] . (原始?容 存? 于2019-10-18).  
  5. ^ http://aode.mnd.gov.tw/Unit/Content/189?unitId=102 ?面存??? ,存于 互???案? ) 花防部混砲營的T63榴砲
  6. ^ ?事博物????究室:“抗美援朝·功?兵器巡?”,《解放??》2020年10月30日第九版。
  7. ^ ?海丹:《中??事???援越抗法??(?事人的回?)》,中共?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ISBN 9787801366924
  8. ^ 薛忠:“我所知道的解放?特科?校”,《中?魂》2015年10期
  9. ^ M101 - 105 mm Howitzer . [ 2009-10-03 ] . (原始?容 存? 于2006-06-15).  
  10. ^ 存?副本 . [ 2009-10-03 ] . (原始?容 存? 于2013-07-23).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Hogg - Allied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 p 42-49.
  12. ^ 12.0 12.1 Technical Manual TM 9-2005 volume 3, Infantry and Cavalry Accompanying Weapons .
  13. ^ Hunnicutt - Sherma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edium Tank (第210頁)
  14. ^ 14.0 14.1 Technical Manual TM 9-1325, 105mm Howitzers M2 and M2A1; Carriages M2A1 and M2A2; and Combat Vehicle Mounts M3 and M4 .
  15. ^ 15.0 15.1 15.2 Hunnicutt - Sherma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edium Tank (第568頁)
  16. ^ Hunnicutt - Pershing: A History of the Medium Tank T20 Series (第233頁)
  17. ^ 17.0 17.1 Hunnicutt - Stuart: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Light Tank (第317頁)
  18. ^ 18.0 18.1 Hunnicutt - Stuart: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Light Tank (第329頁)
  19. ^ 19.0 19.1 19.2 19.3 Hunnicutt - Half-Track: A History of American Semi-Tracked Vehicles (第236頁)
  20. ^ Hunnicutt - Stuart: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Light Tank (第334頁)
  21. ^ 21.0 21.1 21.2 Technical Manual TM 9-1901, Artillery Ammunition , p 167-178.
  22. ^ Technical Manual TM 9-1904, Ammunition Inspection Guide , p 471-484.

參考文獻 [ ?? ]

  • Hogg, Ian V. Allied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 Crowood Press, Ramsbury. 1998. ISBN  1-86126-165-9 .  
  • Hunnicutt, R. P. Pershing: A History of the Medium Tank T20 Series. Feist Publications. 1971.  
  • Hunnicutt, R. P. Stuart: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Light Tank . Presidio Press. 1992. ISBN  0-89141-462-2 .  
  • Hunnicutt, R. P. Sherma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edium Tank. Presidio Press. 1994. ISBN  0-89141-080-5 .  
  • Hunnicutt, R. P. Half-Track: A History of American Semi-Tracked Vehicles. Presidio Press. 2001. ISBN  0-89141-742-7 .  
  • Technical Manual TM 9-1325, 105mm Howitzers M2 and M2A1; Carriages M2A1 and M2A2; and Combat Vehicle Mounts M3 and M4. War Department, 1944.  
  • Technical Manual TM 9-1901, Artillery Ammunition. War Department, 1944.  
  • Technical Manual TM 9-1904, Ammunition Inspection Guide. War Department, 1944.  
  • Technical Manual TM 9-2005 volume 3, Infantry and Cavalry Accompanying Weapons. War Department, 1942.  

外部?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