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面波震? -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跳?到?容

面波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重定向自 表面波規模

面波震? (?作 ,英語: Surface wave magnitude ),台?? 表面波規模 ,是一種 地震度量 ,用於 地震? 中描述地震的大小。表面波規模是根據測量主要傳播於地球表層的 雷利波 (Rayleigh wave)而制定,曾?是 中?人民共和? 分類地震的 國家標準 (GB 17740-1999)。 [1]

表面波規模最初發展於1950年代,由發展 芮氏規模 的?究者發展,目的在於提高大地震的解析能力。 [2] 在那時候記錄的地震規模,通常是用芮氏規模。

定義 [ ?? ]

計算表面波規模的方程式是: [1] [3]

A表示表面波中最大質點位移(兩個水平位移的向量和),單位? 微米 ,T表示對應的週期,單位? ,Δ表示震中距,單位? ,以及

根據GB 17740-1999,兩個水平位移必須是在相同時間或八分之一個週期內測量,如果兩個位移有不同的週期,必須使用加權總合

A N 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移,單位?微米,A E 表示東西方向的位移,單位?微米,T N 表示對應A N 的週期,單位?秒,T E 表示對應A E 的週期,單位?秒。

其他?究 [ ?? ]

Vladimir Tobya?與Reinhard Mittag提出了表面波規模與芮氏規模間的關係: [4]

其他方程式則有?俊杰提出的三個修訂的公式: [5]

以及

參見 [ ?? ]

註釋與參考資料 [ ?? ]

  1. ^ 1.0 1.1 XU Shaokui, LU Yuanzhong, GUO Lucan, CHEN Shanpei, XU Zhonghuai, XIAO Chengye, FENG Yijun (??燮、??忠、郭履?、?培善、?忠淮、肖承?、???) (1999-04-26).
  2. ^ William L. Ellsworth (1991).
  3. ^ It is obvious that the entire formula cannot stand dimensional analysis without additional qualifications.
  4. ^ Vladimír Tobyáš and Reinhard Mittag (1991-02-06).
  5. ^ CHEN Junjie, CHI Tianfeng, WANG Junliang, CHI Zhencai (?俊杰, ?天峰, 王?亮, ?振才) (2002-01-01).

外部連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