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台灣地質 -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跳?到?容

台灣地質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重定向自 臺灣地質

臺灣 位於 菲律賓海板塊 歐亞板塊 的聚合邊界,?一個造山作用活躍的活動構造區,根據GPS觀測資料,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8.2公分的移動速度向西北移動 [1] 。菲律賓海板塊的隱沒方向在臺灣南方,歐亞板塊朝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形成 馬尼拉海溝 及其東側的 呂宋火山島弧 ,到了臺灣北方,菲律賓海板塊則是朝北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造成 琉球海溝 及其北側的 琉球火山島弧 沖繩海槽 [2]

臺灣島的形成與演進 [ ?? ]

台灣地質圖 (40萬分之一)for 2016年版(林?文與陳文山編製)中央?究院
臺灣地質圖(CGS-5萬分之一)?屬海岸山脈、花東縱谷區、含部分中央山脈東翼地質區(?製中央?究院資料)

自一億四千萬年至六千五百萬年前的 中生代 ,當時的古太平洋板塊,下?至地函隱沒帶( 南澳造山運動 [3] [4] 。將古臺灣島推出海面,這是臺灣島與世界的初次會面。

六千五百萬年的( 古新世 )至一千萬年的( 中新世 )前,板塊推?力量消失,歐亞大陸板塊開始張裂及長時間之風化侵蝕。臺灣島逐漸消逝且?入海中。

二千萬年至一千萬年的( 中新世 )前,歐亞大陸板塊持續地張裂,澎湖群島在此開始?生。在現今臺灣島南面的古南中國海板塊,逐漸向菲律賓海板塊下方隱沒,此造成劇烈的火山群運動。

一千萬年的( 中新世 )至六百萬年的( 上新世 )前,古南中國海板塊隱沒在菲律賓海板塊下方而消逝,但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推?亦開始加劇,此時菲律賓海板塊的火山島弧,已然成形?持續浮出海面。

六百萬年的( 上新世 )至二百萬年的( 更新世 )前,菲律賓海板塊?大的推?力量,?生所謂的( 蓬萊造山運動 ),臺灣島此時再度浮出海面上且開始成形,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此兩大板塊的推?作用,至今依舊持續進行中 [5]

臺灣地質區年表 [ ?? ]

  1. 中央山脈東面東斜面地質區生成週期,介於古生代(6億年)至中生代早期(2億年)。
  2. 雪山山脈地質區(含玉山山脈)生成週期,介於始新世早期(5千8百萬年)至漸新世?期(2千5百萬年)。
  3. 中央山脈西斜面地質區生成週期,介於始新世(5千8百萬年)至中新世早期(2千萬年)。
  4. 西部麓山帶地質區(含阿里山山脈)生成週期,介於中新世早期(2千5百萬年)至中新世中期(1千9百萬年)。
  5. 海岸山脈地質區生成週期,介於中新世早期(2千5百萬年)至更新世早期(2百萬年) [6]

地質分區 [ ?? ]

海岸山脈地質區 [ ?? ]

利吉惡地

台灣東部的 海岸山脈 屬於 菲律賓海板塊 呂宋火山島弧 的延伸。北至 花蓮縣 花蓮市 ,南至 台東縣 台東市 ,是最?成?台灣一部分的區域。海岸山脈的年代是 新近? ,且岩石包含 混同層 火山碎屑岩 。當地最主要的岩石是中新世安山岩質的 奇美火成雜岩 ,其次是以集塊岩?主的 都巒山層 ,接著是以砂岩、頁岩以及礫岩混合火山岩的 大港口層 。以及屬於混同層的 利吉層 ,利吉層主要是細顆粒物質混合大塊物質,例如砂岩塊和 蛇綠岩 ,可在海岸山脈南半部的西翼?到。當該層遭侵蝕時會形成 惡地 地形。因?利吉層有多種岩石混雜,難以定年,但可確定形成於更新世 [7]

卑南山 礫岩 可在 卑南山 ?到,?沿著台東市北方的 卑南溪 分布。該層包含從中央山脈侵蝕後沖刷至該地的直徑 5 至 15 公分礫石。該層形成於更新世中期至?期,?代表板塊?撞仍持續 [7]

美崙礫岩在海岸山脈北側出現,最北出現在花蓮市。該地層傾角 30°,目前?未定年,但可能屬 更新世 [7]

在海岸山脈西側則是一個有?積物的活躍裂谷,? 花東縱谷

東部縱谷區 [ ?? ]

花東縱谷以西則是中央山脈東翼地質區,這是已被?升的大陸地殼基底部分。

中央山脈東翼地質區 [ ?? ]

在中央山脈東翼,自北向南是地質不穩,例如:?水斷崖、錐麓斷崖、天長斷崖、土葛崩壁(圖示)、向陽大崩壁等。

台灣最古老的岩石位於 中央山脈 東翼,且已經高度變質 [8] 。當地少量的化石可證明其年代在 二疊紀 。該區岩石從 宜蘭縣 南澳? 沿中央山脈東翼延伸至 台東縣 金峰? 。該區域北方寬度約 30 公里,?向南逐漸變窄 [9] 。這些台灣最早期的岩石都已高度變質,且在台灣西部深處也可?到。該區域被稱?大南澳群或 大南澳片岩 。該群包含開南崗片麻岩(開南崗層)、太魯閣大理岩(太魯閣層)和長春片岩(長春層)。

中央山脈東翼地質區可再分成西側由變質岩 綠色片岩 形成的太魯閣帶,和東側由變質岩 藍片岩 組成的玉里帶。這兩個變質帶可能由壽?斷層分隔,但?未確認 [10]

玉里片岩的年代屬於 白堊紀 ,包含黑色片岩和一些 綠色片岩 藍閃石片岩 和黑點板岩。 花蓮縣 吉安? ?分布的最東端,向南延伸約 150 公里至 知本溫泉 區的西方。雖然黑色是因?內部所含的?造成,但?的成分少於 2%。可?到的?物有 石英 雲母 綠泥石 ?長石 ?石 石墨 [11]

長春片岩的西翼大多是厚層的 綠色片岩 。當地?有少量的 燧石 和黑色片岩。這些岩石都是有 葉理 的深綠色岩石,其中包含了 綠泥石 綠簾石 、石英、方解石、黑雲母、?長石和 陽起石 。這些都是來自基性火山岩的派生?物。這些岩石中也有 硫化銅 結核存在 [11]

?質片岩是灰色的,因?變質自砂岩,而富含石英。 石英岩 和燧石也可?到,而且通常和黑色片岩共生。

太魯閣大理岩則北起 太魯閣 ?沿中央山脈東翼直到 南橫公路 上的台東縣 海端? 霧鹿和 關山? 之間?止。在 宜蘭縣 蘇澳? 南方有許多石灰岩採?場,是水泥工業的原料來源。雖然該區?色大多是灰色,但也有黑或白色的石灰岩被切碎做?建材之用。 白雲石 也常和石灰岩共生,尤其在 ?昌山 (又稱千谷寒山)、 和平溪 木瓜山 [11]

開南崗片麻岩則存在於數個狹長區域。這些變質自?積岩的片麻岩有粗?而大顆粒的石英、黑雲母、?長石和斜長石,也有一些變質自 花崗岩 的正片麻岩。當地岩石是淺灰色,包含 斜長石 、石英、 黑雲母 白雲母 。和片麻岩共生的還有包含石英、 長石 和雲母的 偉晶岩 [11]

其他在古老變質岩帶可?到的火成岩包含 角閃岩 輝綠岩 蛇紋岩 可在 壽?? ?田、 萬榮? 瑞穗? 西北方的打馬燕山、 玉里? 卓溪? 等地?到。伴隨蛇紋岩的有 軟玉 滑石 石棉 等?物。而瑞穗西方 10 公里的土曾漢山則有超基性岩石露頭 [11]

玉里?附近的綠色蛇紋岩是?好的建材。?有一個超基性火成岩帶向南延伸 25 公里至台東縣 海端? 利稻 [11]

該區域被認?是在 8500 萬年前的 南澳造山運動 中形成,造成了花崗岩侵入和區域變質。該次?升也在約 4000 萬年前形成 南海 ,?伴隨 輝綠岩 入侵。 蓬萊造山運動 則在 1000 萬年前開始,至今仍持續中 [12]

中央山脈西翼及脊樑山脈地質區 [ ?? ]

臺灣地質圖 (CGS-5萬分之一)?屬中央山脈西側(部分)地質區(?製中央?究院資料)
濁水溪支流?水溪中游(桶頭河段)的攻擊坡

中央山脈西翼及脊樑山脈地質區是在 古近紀 輕度變質的 ?積岩 。梨山斷層則將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分離,也是 始新世 漸新世 砂岩和頁岩的分界。

十八重溪層 形成於 始新世 ,是板岩和變質砂岩互層,厚度可達 1,000 公尺 [8]

達見砂岩 形成於 始新世 ?期,厚度可達 2,700 公尺 [8]

西村層 是早期 漸新世 板岩 千枚岩 。厚度約 0.6 到 3 公里 [8]

四稜砂岩 漸新世 的粗顆粒厚層砂岩 [8]

水長流層 是漸新世的 泥質 板岩和 雜砂岩 組成 [8]

畢祿山層 包含 始新世 板岩 千枚岩 [8]

廬山層 主要是中新世的硬頁岩、板岩、千枚岩和砂岩組成 [8]

澳底層 由砂、頁岩互層組成,?包含煤炭。

蘇樂層 是由中新世?期的板岩和砂岩組成。

西部麓山帶 [ ?? ]

西部麓山帶東界是 觸口斷層 ,以西則是和至今仍在?積的沿海沖積平原交界 [13]

白?? 古新世 始新世 的地層未露出地表,必須以鑽探方式得知。

雲林層 是白堊紀的地層,只能從鑽孔得知其存在。該層地質是粉砂岩、玄武岩、頁岩和石灰岩。

古新世 王功層 則包含 火山礫岩 、砂岩、頁岩和石灰岩,深度超過 1000 公尺。

始新世 雙吉層 則主要是火山物質組成的 凝灰岩 和凝灰質砂岩。厚度從 100 到 3000 公尺不等。

漸新世 五指山層 則主要是由厚層、白色而較粗粒的砂岩所構成。該地層厚度可從 0.9 到 1.2 公里

中新世的 野柳群 主要是細顆粒砂岩,包含部分頁岩、玄武岩質凝灰岩和三層煤層 [14] 。該群包含 大寮層 木山層 、五指山層、觀音山砂岩 [15]

瑞芳群 包含砂岩、粉砂岩、頁岩和六層煤層。該群包含 石底層 南港層 ,厚度約 0.8 到 1.6 公里。

三峽群 底層是中顆粒砂岩,越往上則頁岩增加,包含八層薄煤層。三峽群總厚度超過 5 公里。三峽群中的 桂竹林層 包含魚藤坪砂岩、十六?頁岩、關刀山砂岩; 南庄層 則包含上福基砂岩和東坑層 [15]

上新世的 錦水頁岩 則是頁岩夾雜泥質砂岩,厚度約 80 到 400 公尺。

卓蘭層 的年代開始於 上新世 更新世 早期;地層是屬於細顆粒砂岩,厚度約 1.5 到 2.5 公里。和卓蘭層同時期的台灣南部地層是 墾丁層 ,該地層是包含 蛇紋岩 混同層 的泥岩地層 [16] 。該混同層包含年代屬於 中新世 ,來自海床的 基性 超基性 岩塊或卵石。顯示海床的岩楔被?升到海平面以上,受到侵蝕和岩塊崩落進入?積層 [17]

頭?山層 上部地層是以礫岩?主,?夾有砂岩呈互層;下部以砂岩?主。該地層在更新世以 1 到 2 階段形成,厚度約 0.4 到 3 公里。

四溝層 則是呈淺藍灰色的粉砂岩層,?夾有頁岩和細顆粒砂岩。馬鞍山層則相當類似四溝層,?被?春石灰岩覆蓋且可能互層 [16]

西部海岸平原 [ ?? ]

西部平原的 新生代 地層多已變形和變質,但已被 第四紀 的?積物覆蓋。 ?春石灰岩在 蓬萊造山運動 之後形成於 更新世 的第三階段。同時 紅土 和礫石在 河階 上堆積。 全新世 的細顆粒土壤和珊瑚礁則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海岸的平原 [18]

火山岩 [ ?? ]

澎湖桶盤玄武岩石柱
外部圖片?接
image icon 火山島?龜山島 空中看臺灣侵入式火山 大屯火山-1 大屯火山-2 大屯火山-3

在台灣北方的 大屯火山群 以火山岩?主,最高的 七星山 海拔 1120 公尺。該區火山在台灣北方形成圓形排列 [19] 。火山岩也可在台灣北方的 和平島 棉花嶼 彭佳嶼 黃尾嶼 ?到。岩石種類是富含?的安山岩、凝灰岩和角礫岩。成分中缺乏?和?,但富含鐵、鉀、?、?和 稀土金屬 。這些岩石是更新世時在琉球火山島弧隱沒帶下融化成岩漿的海板塊轉變成的 [8]

位在 桃園市 大溪區 的草嶺山則是由富含 橄欖石 輝石 ,以及結晶的黑雲母和斜長石的玄武岩形成。當地岩石富含鉀、?、?、?、?、?,但缺乏?、?、鐵;?有大量稀土金屬,岩石來源和大屯火山群相同 [8]

基隆火山群 、草山、本山、 基隆嶼 龜山島 形成於更新世之後。當地的噴發物質是爆發性的 拉斑 安山岩 系和 英安岩 。當地主要的?物是富含?的 斜長石 。岩漿來源則是 琉球火山島弧 的極西端,由隱沒入歐亞板塊下方 20 到 30 公里深的菲律賓海板塊形成。當地岩漿含有大陸地殼物質。其地球化學性質顯示其富含鐵、?、?、鉀、?、?,但是極?缺乏?、?、? [8]

?性火山岩可在台灣西北部的 石門水庫 桃園市 復興區 角板山 ?到。當地岩石是 苦欖岩 、?性玄武岩和 粗面安山岩 。常見的?物有 ?長石 橄欖石 斜輝石 、?化鐵和?化?。岩石內元素富含?和?,?少有?和?。岩石形成於中新世。當地岩漿因?大陸邊緣深入 地函 的張力而形成 [8]

海岸山脈和 綠島 的火山則是爆發性的 拉斑 安山岩 系和火山碎屑。當地火山在 上新世 到更新世之間噴發,屬於呂宋火山島弧的一部分。當地岩漿是由進入地函約 25 公里深的海洋地殼融化而成。當地的安山岩有一些可見到結晶的 角閃石 輝石 。地球化學分析顯示當地岩石富含鉀、?、?和 輕稀土金屬 ,?有極少的?和? [8] 。接近 秀姑巒溪 的奇美火成雜岩形成於 900 至 2220 萬年,?且有 斑岩銅?床 ?化作用 。覆蓋面積約 22 平方公里 [20]

澎湖群島 則可?到更新世的玄武岩和 拉斑系列 岩石。當地岩漿是從海洋地殼裂縫流出,形成洪流玄武岩。當地岩石富含?和缺乏?、?、?。當地的?性玄武岩包含 橄欖石 方沸石 。岩漿來自大陸邊緣張力狀態下的上部地函 [8]

地質構造 [ ?? ]

板塊運動 [ ?? ]

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 8.2 公分速度向西北方移動,造成新生代的古老?積物有 200 公里範圍,自 4百萬年前起,直至今日,頻頻遭受?壓。遭受?壓的物質則以每年 2 公分速度上升,形成山脈型式 [8]

台灣的地層是經常發生地震的區域,當地也有許多 泥火山 溫泉

在台灣造成災害的地震 有發生在花東縱谷的 1951年縱谷地震系列 觸口斷層 引起的 1964年白河地震 1946年新化地震 則有 新化斷層 破裂的報告。1999年的 921大地震 則是 車籠?斷層 破裂造成,是台灣史上死傷第二慘重地震。而台灣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則是 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 ,在 新竹縣 峨眉? 紀錄到斷層破裂。

海岸 [ ?? ]

台灣外海的地形包含 高?斜坡 ,是從台灣西南沿海延伸入南海。該區域正逐漸隆起使台灣面積擴大 [13] 。在澎湖以南的台灣海峽有 台西南盆地 (又稱台南盆地)。

?春半島 向南深入海中形成 ?春海脊 ,這是中央山脈在海中的延伸。 南縱海槽 花東縱谷 向南進入海中的延伸。 花東海脊 則是海岸山脈在台東市進入海中的延伸。 台東海槽 則位於呂宋火山島弧的東方。呂宋島弧在海面上形成 綠島 蘭嶼 。而位在海底的 台東峽谷 則通過綠島和蘭嶼之間,是台東海槽和花東海盆的連接 [21] 。切穿花東海盆的該峽谷向北可以和 琉球海溝 連接 [22] 。2011年3月20日08:00GMT發生的規模5.5地震震央?接近該峽谷 [23] ,使附近的 EAC-C2C 海底電纜結點 C 和 D 損壞。 花東海盆 則位於花蓮市東南方,向東延伸至距離海岸約 110 公里的 加瓜海脊 [13]

台灣灘 是位於 澎湖群島 南方和東南方的淺灘,是大陸棚的一部分 [13]

沖繩海槽 琉球群島 後方的 弧後盆地 ,進入台灣時在烏石鼻和台灣最東端的 三貂角 之間形成海灣 [13]

地球物理狀態 [ ?? ]

台灣最?的正? 布蓋重力異常 位於台灣西部海岸,超過 +4x10 ?4  ms ?2 。而最大的負?重力異常中心則在 苗栗縣 卓蘭? 附近,其?達到 -2x10 ?4  ms ?2 [24] 。重力?在台灣海峽會變低是因?當地是撓曲盆地,有質量缺陷 [15]

地磁正?變化的區域可在窄區域?到;分別是西部沿海的西-西南走向和北海岸的東-東北走向,以及從海岸山脈向南的南北走向。其?度大約是 200 nT [25]

台灣的大陸地殼厚度大約是 30 公里,海岸山脈還要比其他區域厚 2 公里,而東海岸最薄。台灣是 大陸棚 邊界的一部分,所以從 台灣海峽 到亞洲大陸的地殼厚度都是固定的 [24]

熱對流在花東縱谷西部速度最快,傳導熱量超過 240 mWm ?2

水文學 [ ?? ]

北投地熱谷

台灣的岩石大部分都有少許孔隙,?有少量地下水。

在台灣有數個 溫泉 ,主要集中在台灣北部火山地區。 ?水地熱 是以 宜蘭縣 宜蘭市 西南方 13 公里的 ?水溪 命名 [26]

台灣的河流搬運大量物質入海?積。花東縱谷南端每年就被 卑南溪 侵蝕了8,800萬公?物質。向東流的數條河流每年分別搬運1,700、1,500、3,100 和2,200萬公?物質入海。 濁水溪 每年可搬運5,400萬公?物質。從中央山脈往南方流的河川每年則可搬運1億公?物質入海 [27]

?究 [ ?? ]

地質圖測繪 [ ?? ]

請參酌 日治時期40萬分之一台灣全圖,30萬分之一及5萬分之一地形圖 ?面存??? ,存于 互???案? )。

首幅全台灣的 地質圖 是1898年 日本 石井八萬次? 繪製的《臺灣島地質鑛?圖》;該圖比例是 1:800,000,圖幅解說分成 6 個部分 [28]

日俄戰爭前夕日本國內急需石油和煤,開始詳?台灣北部的煤?分布,於1911年出版由 出口雄三 細谷源四? 繪製的《臺灣地形地質鑛?地圖》,比例是 1:300,000 [28]

1926年 ,第三幅全台灣的地質圖是由 高橋春吉 市川雄一 繪製的《臺灣地質鑛?地圖》 [28] ,該圖出現了 19 種岩石 [28] 。1935 年由市川雄一繪製比例 1:500,000 的彩色地質圖 [28]

1953年 臺灣省地質調?所 繪製了 1:300,000 的地質圖,1974年則繪製了 1:250,000 和 1:500,000 的地質圖 [28] 。第二版的地質圖則於1986年繪製?附上說明書 [28]

相關條目 [ ?? ]

參考資料 [ ?? ]

  1. ^ Yu, S.B.; Chen, H.Y., Kuo, L.C. Velocity field of GPS stations in the Taiwan area . Tectonophysics. 1997, (274): 41?59. (原始?容 存? 于2018-02-06).  
  2. ^ Shyu, J. Bruce H.; Kerry Sieh, Yue-Gau Chen, Char-Shine Liu. Neotectonic architecture of Taiw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large earthquakes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5. (原始?容 存? 于2010-03-31).  
  3. ^ 臺灣山脈從何來? 從地景生態與地形特徵一窺成因 ?面存??? ,存于 互???案? )雷鴻飛 中國文化大學
  4. ^ 南澳運動 李建成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10-28
  5. ^ 臺灣島的誕生 ?面存??? ,存于 互???案? )南一國小社會
  6. ^ 20140210《發現》來自遠古的訊息--化石 ?面存??? ,存于 互???案? )TzuchiDaAi 大愛電視 2014-02-10
  7. ^ 7.0 7.1 7.2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MOEI. Eastern Coastal Range Stratigraphy and Lithology . [ 2011-09-20 ] . ( 原始?容 存?于2011-09-27).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Zhang Jinhai and He Lishi. Geology of Taiwan Province. Geology of China.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2. ISBN  7-116-02268-6 .  
  9. ^ Eastern Central Range Introduction . [ 2011-09-20 ] . ( 原始?容 存?于2011-05-24).  
  10. ^ Metamorphc Belts . [ 2011-09-20 ] . ( 原始?容 存?于2010-12-15).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Eastern Central Range Occurrence and Lithology of Metamorphic Rocks . [ 2011-09-20 ] . ( 原始?容 存?于2010-12-15).  
  12. ^ Eastern Central Range Radiometric Ages . [ 2011-09-20 ] . ( 原始?容 存?于2010-12-15).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Megan Anderson. Introduction to Geologic Features . Taiwan: An Activ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 5 March 2001 [ 2011-09-20 ] . (原始?容 存? 于2017-06-15).  
  14. ^ Tertiary in Petroliferous Regions of China (PDF) . [ 2011-09-20 ] . ( 原始?容 (PDF) 存?于2012-03-21).  
  15. ^ 15.0 15.1 15.2 Ying-Wei Chou and Ho-Shing Yu. Structural Expressions of Flexural Extension in the Arc-continent Collisional Foredeep of Western Taiw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an arc-continent collision, Taiwan . : 2 [ 2011-09-20 ] . (原始?容 存? 于2012-11-05).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Geology of the Hungchun Peninsula . [ 2011-09-20 ] . ( 原始?容 存?于2011-07-24).  
  17. ^ Benjamin M. Page and Ching-Ying Lan. The Kenting Melange and its Record of Tectonic Events (PDF) . Memoir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May 1983, (5): 227?248 [ 2011-09-20 ] . (原始?容 存? (PDF) 于2016-03-03).  
  18. ^ SONG Zhi-chen, HUANG Fei.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Palynofloras in Taiwan Are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ose in Neighbouring Coastal Regions of 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February 2004.  
  19. ^ Geographic Setting . Geology of Taiwan.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 2011-09-20 ] . ( 原始?容 存?于2011-05-24).  
  20. ^ 存?副本 . [ 2011-03-21 ] . ( 原始?容 存?于2011-07-24).  
  21. ^ Jean-Claude Sibuet, Shu-Kun Hsu and Alain Norm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Taitung Canyon, Huatung Basin, East of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 95?107. doi:10.1007/s11001-005-0736-2 .  
  22. ^ Philippe Schnurle, Char-Shine Liu, Serge E. Lallemand, Donald Reed. Structural Controls on the Taitung Canyon in the Huatung Basin East of Taiwan (PDF) . TAO. September 1998, 9 (3): 453?479 [ 2011-09-20 ] . ( 原始?容 (PDF) 存?于2011-08-30).  
  23. ^ Magnitude 5.5 - TAIWAN REGION . [ 2011-09-20 ] . ( 原始?容 存?于2011-03-24).  
  24. ^ 24.0 24.1 Geology of China page 62
  25. ^ Geology of China page 66
  26. ^ K. C. Fan; et al. Evaluation of Natural Recharge of Chingshui Geothermal Reservoir in Taiwan (PDF) . 30 January 2006 [ 2011-09-20 ] . (原始?容 存? (PDF) 于2016-03-11).  
  27. ^ SpringerImages - Gauging stations and sediment discharge in million tons (after Dadson et al. 2003) . www.springerimages.com. [ 2011-09-20 ] . ( 原始?容 存?于2012-03-13).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Earlier Geologic Maps Of Taiwan . [ 2011-09-20 ] . ( 原始?容 存?于2011-05-24).  

外部連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