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自治領 (英語: Dominion )指的是 大英帝國 殖民地 制度下一個特殊的 政體 ,擁有殖民地中最高的自由度?設有自治獨立的 議會 ,是殖民地邁向 獨立 的最後一步。

在19世紀之後,所有實行 自治 半自治 的英國殖民地都可以被稱?“自治領”。這些自治領基本都完成了 民主轉型 ,擁有成熟且不暴力的政治體制;其國民大多已具有 法治 意識和 契約精神 ,在這些國家?據主導地位的官員也不會根據自己的喜好而任意無視 憲法 ,代表性的有 加拿大 澳洲 紐西蘭 南非 。自治領都是由 直?殖民地 (Crown Colony)或 自治殖民地 進化?自治領。

歷史 [ ?? ]

最初在殖民地爭取成?自治領後,除了內政享有高度自治外,自治領亦擁有自己的貿易政策、有限的外交政策自主,而且更可設立自己的軍隊,但只有英國政府才有宣戰權,形成類似多個國家集體防衛的制度。不過在1931年前,自治領的體制?無明確的法理依據可循。自治領的 憲法 依然由 英國國會 制定,自治領本身無權修改,但可提請英國國會修改,而英國國會一般都會同意修改。自治領可以完全制定一套屬於自己的憲法的日子,則常常被視?自治領正式取得獨立之日。?了慶祝從英國去殖民化政策促使的完全?立,獨立日當日也演變成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的國慶日。

發展 [ ?? ]

殖民地和地?成?自治領的時間:

原殖民地 宗主? 自治領 成立時間 自治領徽 地圖 ?注
  加拿大   大英帝?   加拿大 1867年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1901年
  新西?自治?   新西?自治? 1907年
紐芬蘭殖民地 英? Newfoundland Colony   ?芬?自治? 1907年 雖然 紐芬蘭 政府行使自治領權力,但拒?宣佈成?自治領,因此 英國 於1934年暫停其自治領的身?。紐芬蘭於1949年加入 加拿大 成?加拿大第10個省,因此 英國 正式把紐芬蘭從自治領的行列中剔除。
開普殖民地
納塔爾殖民地
奧蘭治河殖民地 英? Orange River Colony
德蘭士瓦殖民地
  南非 191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 南非 國際聯盟 委任下開始對前 德屬西南非洲 進行 託管 。雖然 西南非洲 事實上成?聯邦管治下的一個省?,但在法理上?從未正式納入。
名義上?   英? 本土的一部?   愛爾蘭自由邦 1922年 愛爾蘭在1801年後成?英國本土的一部?,故?非殖民地,但信仰天主??主的本土愛爾蘭人仍長期受到差別待遇。 [1]

法理依據 [ ?? ]

在1931年,英國國會通過《 1931年西敏法令 》,?在此法例中訂明英國政府從此不可(憑藉擁有其他自治領君主身?的英國君主之名義)介入或干涉自治領的內政。各自治領從始以自治領君主的身?,來稱呼英國君主。法例訂明以下殖民地和地??自治領:

但法例也訂明,自治領的 主權 仍屬於英?君主。直至1949年,英國國會通過《 1949年愛爾蘭法案 英? Ireland Act 1949 》,宣佈愛爾蘭主權不再屬於英?君主,愛爾蘭得以完全獨立,同年 紐芬蘭自治領 亦加入 加拿大 成?加拿大第10個省,原本奉行 君主立憲制 南非 就在 1960年公投通過改行共和制 ,?於次年5月31日正式成立共和國及退出 英?邦 ,直到1994年 納爾遜·曼德拉 上台後才重新加入。?今?止,加拿大、澳大利?及新西?的?家元首依然是?王 ?爾斯三世

從自治領到英聯邦 [ ?? ]

二次大戰 後,重建中的 英? 國力大幅衰退,無力編列龐大預算進行收買與管理殖民地, 美? 取代之成? 西方國家 (包括各不列?自治領)的援助來源和盟友,令英國和各自治領的關係被削弱。1942年2月,澳洲就單方面從 英屬緬甸 撤軍。1947年8月, 英?印度 巴基斯坦 脫離英國獨立後,英國把自治領部和 英聯邦關係辦公室 (Commonwealth Relations Office)合?。

英國曾希望 非洲 殖民地遵從自治領制度從殖民地成?自治領, 加納 於1957年成?自治領,但在1960年?獨立成? 共和國 ,其他殖民地也直接獨立,未成?過(或只短時間成?過)自治領。自治領制度成?殖民地步向獨立的過渡制度。

英國非白人?人口多數的殖民地 二戰 後成?自治領和獨立的時間:

  •   印度 :1947年成?自治?,1950年?立成?共和?
  •   巴基斯坦 :1947年成?自治?,1956年?立成?共和?
  •   錫蘭 :1948年成?自治?,1972年?立成?共和??改名?   斯里蘭?
  •   加? :1957年成?自治領;1960年獨立成?共和國
  •   新加坡 :1959年成?自治領;1963年加入   ??西? ;1965年獨立?   新加坡
  •   奈及利亞 :1960年成?自治領;1963年獨立成?共和國
  •   坦?尼喀 :1961年成?自治領;1962年獨立成?共和國;1964年和   桑?巴? 合?成?   坦桑尼?
  •   ?干? :1962年成?自治領;1963年獨立成?共和國
  •   肯尼? :1963年成?自治領;1964年獨立成?共和國
  •   ?拉? :1964年成?自治領;1966年獨立成?共和國
  •   ?比? :1965年成?自治?,1970年?立成?共和?
  • 斐濟 斐? :1970年成?自治領;1987年獨立成?共和國

因此?正長期?自治領的都是白人?人口多數的殖民地。

自治領的制度隨殖民地的獨立和各自治領行使越來越多的權力而演變成 英聯邦王國 的制度:就是各英聯邦成員都是前英國殖民地,其中15國繼續承認英?君主? 國家元首 (Head of State),但除此外可說是? 英國 再無任何特殊關係,英國在這些英聯邦國家沒有任何特權。原本英?政府??英?邦成??之?的?易有?惠政策,但?着1973年英?加入 ?洲各共同? (?盟前身),?英?邦成???易的?惠政策也停止?施。目前 英聯邦 成員國,除了名稱和虛的頭銜之外,法理上關係完全平等,只成?有運動會以及各種會議活動,一個近乎于聯誼的組織。

自治領與英國的關係 [ ?? ]

外交 [ ?? ]

最初,自治領的外交由英國 外交部 負責,1907年,英國 殖民地部 屬下成立了一個專責的部門負責自治領的外交事務。1909年,加拿大首先成立了自己的外交部,但實質外交事務仍經由 加拿大總督 (由 加拿大君主 委任的代表)、加拿大駐 倫敦 高?專員 (High Commissioner)和英國駐外國的大使進行(加拿大在1880年成立了駐英專員公署,澳洲在1910年?隨成立駐英專員公署)。1914年,英國向 德國 宣戰( 一次大戰 ),?在沒有詢問各自治領的意見下代表各自治領向德國宣戰,引起部分加拿大官員不滿,也在 南非 引發反英浪潮。1918年2月,加拿大在 美國 華盛頓 成立戰時 代表處 ,處理英國從美國得到的軍用物資。

1919年,各自治領各自成? 凡爾賽和約 的獨立締約國(雖然他們都沒有自行向德國宣戰),但和約仍是由英國代表各自治領談判。1922年,因各自治領反對英國對 土耳其 進行軍事行動而令英國和土耳其和談。一戰後,各自治領漸漸自行處理外交事務,1923年3月,加拿大自行與美國簽訂《 大比目??? 英? Halibut Treaty 》(一? 漁業 協訂),是自治領首次自行簽訂國際條約。1926年6月,英國殖民地部屬下的自治領外交事務處升級?獨立的部門。

1926年11月,英國在《 ??福宣言 》中同意自治領和英國在外交事務上有平等地位。1927年,加拿大成立駐美代表處。1928年,英國成立 駐加拿大專員公署 ,處理英國對加拿大的外交事務,結束由加拿大總督同時處理行政事務和英國對加拿大的外交事務的安排。1931年,??福宣言獲英國國會通過,後陸續獲各自治領的國會確認。

二戰後,各自治領漸漸接管所有的外交權力:1940年,澳洲成立駐美代表處,1943年,加拿大把駐美代表處升級? 大使館

國防 [ ?? ]

在自治領制度初期,君主保有宣戰權,因此當英國向外國宣戰,各自治領的軍隊也自動投入作戰,但保留自己的旗幟,如加拿大軍隊仍以加拿大軍隊而非英軍的身?參戰。因英國宣戰而令自治領參戰的有 布??? 一次大戰

這制度在 二次大戰 時受考驗。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但其自治領?有不同反應:

  • 澳洲沿用舊制,認?法律上澳洲已自動向德國宣戰,無須?行宣佈;
  • 紐西蘭宣佈若英國開戰,紐西蘭便參戰;
  • 加拿大?時召開緊急國會會議,通過向德國宣戰(此做法雖然結果與澳紐的做法一樣,但法律上加拿大?獨立行使了宣戰權,自行向 德國 宣戰);
  • 南非在數星期後才由國會通過向德國宣戰;
  • 愛爾蘭宣佈保持中立,?根據1938年與英國的協議要英軍撤出愛爾蘭(愛爾蘭由此至終在二次大戰時保持中立,沒有參戰)

由於出現這種動員情況對當權者比較麻煩,這些歷史事件加速了各自治領試圖完全走向獨立。

自治領與自治殖民地 [ ?? ]

20世紀初,自治領與 自治殖民地 的分別在於自治領擁有「 國家 」(Nationhood)的身?,也就是在政治上能?徹底的獨立自主,而自治殖民地只有內政自治。自治領在外交、國防和國際貿易上也有一定的 自治權 ,其在這些自治權利在?地區成?自治領之後的數十年逐漸增加,直至完全控制權力,成?獨立國家。

?? [ ?? ]

?考文? [ ?? ]

  1. ^ 井野瀨久美惠. 《大英帝國的經驗》:愛爾蘭大饑荒、博因河戰役與《亂世佳人》 . 關鍵評論. [ 2020-04-19 ] . ( 原始?容 存?于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