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峰 (?棋)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林海峰
綽號 二枚腰(日本棋界)
不死鳥、長?樹(中國棋界)
出生 ( 1942-05-06 ) 1942年5月6日 82歲)
  中華民國 上海市
國籍   中華民國
師從 吳?源
名徒 張? 九段、 林子淵 八段、 林漢傑 八段、 富紅梅 初段
段位 九段
所屬 日本棋院

林海峰 (1942年5月6日 ? ),生於 上海 ,成長於 台灣 中華民國 棋士,職業 圍棋 選手,現?九段,?屬 日本棋院 。師從 吳?源 ,日本職業圍棋界中的七大頭銜(棋聖、 名人 本因坊 、王座、十段、天元、碁聖)中,林海峰曾獲得六項,只有棋聖頭銜未曾取得。曾連續五度取得天元戰頭銜,獲得名譽天元頭銜。

林海峰的棋風厚實均衡,?性極?,不易被擊倒。棋界稱他?「不死鳥」或「長?樹」。

早年生活 [ ?? ]

林海峰出生於 抗戰 時的 上海 國共內戰 時隨父母遷徙至 台灣 。林海峰父? 林國珪 寧波 ?海 人,日本 東京帝國大學 畢業,在 中華民國 外交部任職,曾在二戰前擔任 中華民國駐台北總領事館 之副領事。林海峰?林國珪九位子女中最年幼的,最年長則???導林海峰下棋的兄長林海濤。林國珪的親妹林熺是台???大? ?嵩? 的夫人 [1] 。母?洪毓賢,於1947年左右病逝於 喉結核

?露頭角 [ ?? ]

林海峰曾就讀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後因其父投資失利,輾轉往 北投 臺中 ,常與家人及 圍棋 名手對?,棋力進步神速。遂於1951年11月11日參加 臺北 中央日報 ?辦之全國圍棋賽,參賽時僅九歲,?兩百餘參賽者中年齡最小者。

首戰迎戰浙江同? 何甫堂 ,大勝四十六目半,震?全場,隔日《 中央日報 》予以大篇幅報導,描述生動:

經媒體的極力讚揚,林海峰遇上許多慕名而來的圍棋名流,甚至擊敗了 ?育部長 程天放

而後於1952年8月1日, 中國圍棋會 ?慶賀旅日棋士 吳?源 在日本「 升降十番棋 」中全勝記錄,便邀請來臺,授予「 大國手 」稱號,同行者包括其夫人及棋士 本田幸子 初段。

中國圍棋會會長 周至柔 特地邀請吳大國手和林海峰於8月3日對?一局,賽場設於臺北 中山堂 光復廳 ,吳大國手讓棋六子。當日賽場上?進上千圍觀群?,多名政要及名人如 白崇禧 周至柔 程天放 陳雪? 束雲章 應昌期 等人亦到??棋。因現場許多旁觀者給予意見,林海峰捨棄了平常常用的殺棋手段,如拿出平常實力鐵定中盤勝的棋,最後由于林海峰溫和地一再退讓,反而輸了一目,結果?不令人滿意,仍引起轟動。多位專家依舊讚賞林海峰已有非凡身手。其後與本田幸子初段對?讓三子棋,?了四目,但林海峰多年後接受媒體採訪,認?此盤對?應?本田棋士刻意放水,避免打擊其自信心。

生涯?峰 [ ?? ]

後在吳?源的鼓勵之下,林國珪決心讓其子赴日學棋。1952年10月29日,其父好友的同?商人 朱之信 與林海峰在周至柔將軍的協助下來到 日本 ,抵日的林海峰受朱之信堂兄 朱潤義 代?照料,新家位於 京都

抵日後就讀 大阪中華學校 ,?於 京都 吉田道場 學棋。後又受同? 徐永堂 收養,轉籍至 東京中華學校 ,?申請成功? 日本棋院 院生 。但林海峰在 東京 ?行徑放蕩,四處玩?,格外受到棋院注意,其師 梶原武雄 杉內雅男 ?棋嚴?,才導正林海峰的行??止。

曾挑戰入段失敗的林海峰於1955年初雖敗給 早瀨弘 ,但在名額放寬之下入段成功,?當時棋院史上最年輕之入段者,引發日本棋界轟動。入段後六個月於「 大手合 」棋賽中又擊退資深棋士 岡谷三男 ,晉陞二段,創下最快升上二段的日本記錄,但父親林國珪因心臟病發去世,使得林海峰未有喜悅之情。不久後林海峰成了吳?源一生中第一個徒弟。1957年4月,林海峰快速升至三段。1959年5月,以八勝二敗的「大手合」成績,從四段升至五段。1960年11月間又以六勝二敗升上六段,升段速度之快,打破 藤澤朋齋 的升段速度記錄。1962年11月升?七段,二十一勝七敗的佳績?棋院勝率最高者。

除此之外,之前在 新聞棋 賽未曾有亮眼表現的林海峰,終於在1963年初的圍棋選手權賽中有所突破,拿下 亞軍 高松宮? ,首次於新聞棋賽?露頭角。同年亦打進最高位之 名人賽 循環圈及次年的 本因坊賽 循環圈。

1965年,名人賽循環圈二勝一敗表現平平的林海峰受到日本圍棋月刊年號嘲弄,稱新年?語(夢話)第一? 高川格 九段當選國會 議員 ,第二則是林海峰?得名人賽,顯見日本棋界極?不看好。不過林海峰未受影響,接連擊敗 藤澤秀行 九段及 大平秀三 九段,又於同年六月升上八段。

五勝一敗的林海峰於 名人 挑戰權中關鍵賽中遭遇 藤澤朋齋 九段,其師吳?源料中藤澤必以 東坡棋 (模?棋)應戰,乃?之?? 天元 的破解法,使藤澤無從模?。歷經十多小時之纏?,藤澤棄子投降。?外,棋界人士發現此戰從第一手至第七十三手竟與八年前吳?源對戰藤澤朋齋之對戰下位完全相同,?棋界至今津津樂道。

而後的名人挑戰賽,林海峰以四勝二敗擊退 坂田榮男 ,臺灣聯合報以「林海峰一?成名」大篇幅報導,日本則以二十三歲少年以 棋王 稱許。 本因坊秀芳 在書中讚道林海峰?他們年代的英雄,年紀輕輕就以一己之力把高高在上的大坂田?下來,鼓舞了當代的年輕碁士。 [2]

1966年1月底林海峰協同吳?源老師、 藤田梧? 夫婦及 本田輝子 五段返台,?國歡騰,?受 總統 蔣介石 及夫人 蔣宋美齡 的接見。同年林海峰再受坂田榮男挑戰,以四勝一敗輕?取勝,蟬連名人寶座。 讀賣新聞 以林海峰時代來臨形容林海峰帶給棋界的旋風。接著,林海峰挑戰本因坊成功,?史上第二位「 名人本因坊 」。

新秀突起 [ ?? ]

1967年林海峰終於奪得九段頭銜,同年的初夏,在其父生前好友袁?素安排的相親下認識後來的妻子王來弟,相戀兩年後宣佈訂婚,受到相當注目,由副總統 嚴家? 來擔當證婚人。

1971年開始,林海峰表現逐漸有走下坡之趨勢,遭二十二歲的 石田芳夫 七段竄去本因坊頭銜,後連續兩年挑戰依舊對石田芳夫束手無策。

1973年的名人挑戰賽,面對挑戰者石田芳夫,便以三連敗開頭,但最後?連勝四場,保住頭銜,成?圍棋界的一大神話。更使林海峰「二枚腰」的稱號在棋界傳開。隔年的名人挑戰賽,石田芳夫捲土重來,在第七戰戰勝林海峰,曾有雙冠棋士之稱的林海峰成了無冠棋士。1975年雖榮獲新聞棋第三的 十段 頭銜,但隔年又遭 加藤正夫 取代。1977年,林海峰看似恢復往日雄風,痛擊 大竹英雄 獲得名人,隔年?被大竹反撲失冠。

1983年林海峰再度受到世人注目,與1973年名人挑戰賽同樣情形以三連敗四連勝逆轉棋士 趙治勳 ,重獲本因坊頭銜。

1988年林海峰得到首屆世界選手權之 富士通盃 的參賽權,打進決賽,雖敗給 木谷實 門下的 武宮正樹 ,但仍有亞軍佳績。1989年面對武宮正樹二度敗北,仍?亞軍。最受關注的是在1990年,林海峰遇上的是中國 棋聖 ?衛平 ,獲得勝利成?世界冠?。同年在 中日天元?抗? ,林海峰接連擊敗 劉小光 和?衛平,此後?後繼無力,1992年至1994年,反倒接連敗給?衛平、劉小光及 馬曉春 ,1994年林海峰敗給柳?熏六段,失去日本天元頭銜。

1996年林海峰參加了第三屆 應氏盃 ,是由臺灣企業家 應昌期 創辦,但因規則標新立異,導致此年面對南韓 劉昌赫 以?半目收場,?被判決?輸一目半失去冠軍寶座。

現在生活 [ ?? ]

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林海峰,於2001年受 南韓 知名圍棋網站wegobaduk評選? 世界圍棋 前五十?,南韓的 李昌鎬 九段名列榜首,同樣來自臺灣的 王立誠 九段則名列第六,林海峰排在第七。同年林海峰再度叩關名人挑戰賽,惜以二負四勝挑戰 依田紀基 失手,但林海峰在世界棋壇的地方仍?足輕重。隔年中國的?衛平九段希望林海峰作?特邀棋手加入 貴州衛視隊 ,四場比賽出場費30萬,林海峰義不容辭答應加盟, 中國棋院 院長 陳祖德 也肯定林海峰的棋藝及棋德。

連續五期獲得日本棋院同一頭銜或是總計獲得十期該頭銜,於六十歲可獲頒名譽頭銜。林海峰於十五期(1989)至十九期(1993) 天元戰 中,依序打敗趙治勳、小林光一、加藤正夫、山城宏以及片岡聰,連續獲得五次天元,2002年林海峰獲日本棋院頒名譽天元頭銜。

目前林海峰健在於世,常於臺灣客串棋評,一生榮譽不計其數,共?得35個日本正式棋賽 冠軍 ,自1964年首次打進名人賽循環圈之後,創下39年保持在循環圈內的「在籍」紀錄也難能可貴,是日本棋界首位在正式棋戰中對局數達到2000局的專業棋士。2015年8月6日,達成個人生涯1400勝,是繼 趙治勳 之後,史上第二位達生涯1400勝的職業棋手 [3]

2007年李昌鎬對媒體表示此生最尊敬的棋士?林海峰,主因林海峰一生中謙虛?懷,敬老尊賢。

林海峰育有一男兩女,長子? 林敏浩 ,兩女分別名? 林芳美 林浩美 ,林敏浩就職於半導體公司,現? 海峰棋院 院長,林芳美和林浩美皆在電視台從事圍棋事業。

?外,林海峰旅日多年,但始終未加入日本國籍,現今仍持 中華民國護照 ,日本習慣以「台灣來的林海峰」稱呼。

著作 [ ?? ]

著書:

  • 「?? 林海峯」(誠文堂新光社)
  • 「コウは怖くない」
  • 「打碁鑑賞シリ?ズ4『林海峯』」 

監修:

  • 「?みの力が10倍になる至高の詰碁」(MYCOM)
  • 「?いの力が10倍になる 求?詰碁」(MYCOM)

外部連結 [ ?? ]

參考文獻 [ ?? ]

  1. ^ 《記先母吳嵩慶夫人林熺和三舅林國珪》; 吳興鏞 著;台灣《傳記文學》;81:1=482;民91.07;頁76-80
  2. ^ 出自石田芳夫圍棋講座第一卷
  3. ^ 史上第2! 台灣圍棋高手林海峰達1400勝 . 自由時報. 2015-08-07 [ 2015-08-07 ] . (原始?容 存? 于2019-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