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林子? -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跳?到?容

林子?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林子?博士
Dr Lam Chi-fung
第1任 香港浸會書院校長
任期
1956年3月?1971年4月
前任 首任
?任 謝志偉博士
?人?料
出生 1892年11月6日
  ?朝 廣東省 揭陽縣
逝世 1971年4月17日 ( 1971歲?04?17 ) (78歲)
  英屬香港 九龍塘 香港浸信會醫院
?? 銀行家 ?育家 慈善家

林子? OBE [?] (英語: Lam Chi-fung ,1892年11月6日?1971年4月17日), 香港 銀行家 浸信會 ?育家 慈善家 ,1922年創立 嘉華銀行 前身 嘉華銀號 ,1956年至1971年出任 香港浸會書院 首任校長、1950年至1965年任 香港培正中學 校長、以及由1941年至1971年出任 香港浸信會聯會 主席。

林子?生於 廣東 揭陽縣 一個 基督? 家庭,早年前往 香港 從事 白米 貿易,後來代理 越南 無煙煤 進口。1922年,他在 廣州 創辦嘉華銀號,銀號其後改組成?銀行,總部更於1924年遷往香港。嘉華銀行在二、三十年代曾經有相當的發展,但後來業務?因? 中國大陸 政局不穩而收縮,1941年 香港淪陷 後,全數業務更告停頓。及至戰後,林子?重整嘉華業務,?一直擔任董事長至1971年逝世?止。然而,此後嘉華銀行控股權輾轉落入他人手上,到1986年獲 中信集團 注資,從此添上中資色彩。林家於2002年完全退出嘉華業務,而曾經多次改名的嘉華銀行最終在2010年易名? 中信銀行(國際)

林子?生前十分熱衷於 浸信會 事工,除任浸聯會主席外,又嘗任 中華基督??年會 會長及 九龍城浸信會 執事會主席等職,?且於1951年和1963年分別牽頭創立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 香港浸信會醫院 。在?育方面,他早於三十年代已協助 廣州培正中學 在香港設立分校, 太平洋戰爭 期間還在 澳門 義務擔任廣州培正中學和 廣州培道女子中學 兩校校長。戰後,他對香港浸會書院和香港培正中學的發展不遺餘力,?成功?兩校爭取由 香港政府 撥出土地發展,其後促成港府在1970年認可浸會書院?註冊專上學院。浸會書院後來於1972年改名浸會學院,復於1994年獲港府批准正式升格? 香港浸會大學

林子?育有七子兩女,長子 林思顯博士 歷任 香港市政局 委任議員、 立法局 非官守議員、嘉華銀行董事局主席和香港浸會學院校董會主席等職;次子 林思齊博士 於1988年至1995年任 加拿大 卑詩省省督 ,是該國歷來首位 華人 省督和第二位非 白人 省督。

生平 [ ?? ]

早年生活 [ ?? ]

林子?祖籍 廣東 汕頭 揭陽縣 金坑 ,1892年11月6日生於當地,其父林紹勳在?村?書,後來成? 浸信會 牧師 [1] 成長於 基督? 家庭的林子?在14歲的時候已成? 基督徒 ,他早年就讀於浸信會揭陽 ?理中學 ,其後轉讀汕頭 ?石中學 [2] 中學畢業後,有志成? 醫生 的他在1911年前往 北京 協和醫學堂 學醫,但未幾便回 廈門 同文書院 修讀外語和 商科 [3] 學成後,林子?一度計劃出國深造,但最終?選擇返回家?生活。 [4]

銀行與商貿生涯 [ ?? ]

1916年,?得 英語 的林子?獲得伯父聘用,加入在潮汕經營 米業 的廣源盛行任職英文書記,?被派往 香港 協助米號開拓當地市場,未幾更獲擢升?司理。 [5] [6] 後來,林子?自組四維公司,出任總經理,進口代理 越南 無煙煤 ,?涉足米業和船務,到1926年進一步與潮商 陳子昭 等創立?益輪船公司,業務遍及 澳門 廣州 湛江 、汕頭和越南等地。 [7] 據了解,企業家 ?英東 的母親早年因家境困頓而得到林子?協助,被他聘用負責把越南運來的煤炭駁運到岸上,從而?取 ?金 ?補家計。 [8]

由林子?創辦的 嘉華銀行 曾經多番易名,圖中所見是1998年至2010年間的 中信嘉華銀行有限公司

林子?的貿易生意穩定下來後,他還察看到拓展銀行業的商機,於是在1922年2月2日在廣州創辦 嘉華銀號 ,復於同年6月改組?嘉華儲蓄銀行,銀號最初由林子?邀請嘉南堂及南華公司兩家公司的股東合股經營,因而得名。 [9] [10] 1924年,林子?把嘉華儲蓄銀行總行遷至香港 中環 德輔道中 ,當時的資本?50萬 港元 [9] 到1931年,他又在 上海 開設分行,股本增至100萬港元,業務一度快速擴張; [9] 惟後來政局動?,加上 日本 開始對 中國 展開侵略行動,林子?面對經濟不穩的困局被迫於1935年關閉上海和廣州的分行。 [9] 雖然如此,林子?作?香港知名潮商,仍於1937年至1939年當選 香港潮州商會 會長。 [11] 此外,透過在越南經商的影響力,他於1935年協助促成 國民政府 法屬越南政府 簽訂《 中法越南商約 》乙部,事後於1936年獲 越南皇室 頒授 龍紋寶星勳章 以資肯定。 [12] 然而,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爆發後,林子?的銀行業務受到進一步打擊,到1941年12月 太平洋戰爭 爆發和 香港淪陷 後,全數業務更告停頓。 [9] 一直到1945年 香港重光 後,嘉華儲蓄銀行才於香港重新開業,隨後於1949年1月易名?嘉華銀行有限公司。 [9]

戰後,林子?繼續擔任嘉華銀行董事長一職,銀行業務在戰後平穩發展。 [13] 同時間,他於1947年創立以生? 電筒 ?主的捷和製造廠,其後又成立植?置業有限公司,?擔任兩家公司的董事長。 [11] 踏入五十年代,林子?開始淡出自己的商業業務,?專注於?會和?育工作,於是逐漸把家族生意交給 林思顯 和林思進等兒子打理,但他仍留任嘉華銀行、捷和製造廠和植?置業三家公司董事長的職務,直到去世。 [14] [13] [15] 林子?身後,由於家族後人無心經營嘉華銀行,結果控股權落入 美國 財團手上、1974年再落入 新加坡 僑商 劉燦松 手中。 [9] 到1986年,陷入財務危機的嘉華銀行接受 中信集團 注資打救,嘉華從此添上中資色彩,?且於1998年易名 中信嘉華銀行 [9] 2002年,中信嘉華銀行在中信集團策劃下收購 香港華人銀行 [9] 同年,中信嘉華銀行改名 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而收歸旗下的香港華人銀行則改稱 中信嘉華銀行有限公司 ,林家自此完全退出嘉華銀行業務。 [9] [16] 2010年5月,中信嘉華銀行有限公司進一步改名? 中信銀行(國際) ,「嘉華」一名正式走進歷史。 [9]

浸會事工與公益 [ ?? ]

林子?由1939年起終身擔任 九龍城浸信會 執事會主席,圖中會堂是由林子?夫婦於1962年捐出12萬港元協助興建
林子?1950年至1965年出任 香港培正中學 校長(圖),?外也曾任香港和 澳門培正中學 兩校校監

林子?一家篤信 基督? ,早年他已經是 堅道浸信會 會?,曾主持該會財政部和傳道部的工作。 [17] 1938年,他?家由 香港島 搬到 九龍城 嘉林邊道 大宅居住, [12] 遂於翌年參與創立 九龍城浸信會 ,他除了?妻子成?該會第一屆執事外,他本人還終身出任該會執事會主席。 [18] 林子??妻子多年來都十分關心九龍城浸信會的發展,1962年夫婦兩人更捐出12萬港元支持興建九龍城浸信會新堂。 [19] 在九龍城浸信會的工作以外,林子?在1938年參與創立基督? 蒲崗 福音堂,?當選?理會主席,該福音堂專門?來自 潮州 的基督徒而設,後來進一步改組成?九龍城潮語浸信會。 [18] 同年3月, 香港浸信會聯會 成立,林子??獲邀出任執委之一,負責主持戰時救濟工作。 [20] 自1941年起,他還終身出任浸聯會主席,指導香港浸信會的發展,?見證著二戰後浸信會會務在香港的急速擴展。 [21] [22] 此外,林子?早於1930年至1932年已經是 中華基督??年會 會董,及後於1933年至1934年和1939年至1956年兩任?年會會長,期間於1938年兼任?港中華基督??年會隨軍服務團港方主席,以及在1947年一度兼任?年會總幹事。 [23] [24] 1956年?任?年會主席後,他再獲邀出任名譽會長,至1959年?止。 [25]

熱心於?會事工的林子心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他曾於1935年?家? 揭陽縣 出資修建 引水道 [23]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除了透過?會主持大小救濟工作,又於1940年響應 國民政府 的號召在港澳地區? 救國公債 籌款,最終以超額籌得超過200萬圓 法幣 ,同年獲國民政府褒授「忠義?懷」牌?一塊以示感謝。 [22] [18] 避居澳門期間,他應 澳葡政府 邀請出任澳門糧食管制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際難民賑災會委員,協助當局應對戰時大批難民湧入當地的挑戰。 [26] 1945年 香港重光 後,林子?應當時的 英國 臨時軍政府首長 海軍中將 夏?爵士 請求,從澳門帶來大批由他代理的 無煙煤 到香港,協助解決市面上煤炭物資不足的問題。 [26] 林子?在戰後初年也關注香港住屋不足的問題,當時 中國大陸 大批難民?逃避 國共內戰 而走難來港,他們大多居住在依山搭建的 木屋區 ,居住和衛生環境都十分惡劣。1950年1月,九龍城東頭村木屋區發生大火,燒?木屋6,000間,20,000人無家可歸。 [27] 由於當時的 香港政府 未有全面的 公共房屋 政策,林子?遂參與成立港九各界聯合救濟九龍城火災難民委員會,?捐出1,000港元接濟災民。 [28] 期間,他多次以中華基督??年會會長身?在 電台 呼?市民響應捐款賑災工作,及後又任九龍城火災善後建設委員會副主席,參與該會建設小組委員會,最終原址設立了「博愛村」以安置災民,「博愛村」後來經港府重整而成?了 東頭平房區 的一部?。 [28] [27]

林子?於1956年創立 香港浸會書院 ,?任校長至1971年逝世?止。浸會書院? 香港浸會大學 (圖)前身
林子?於1963年創立 香港浸信會醫院

林子?也十分積極從事?育工作,他早於三十年代已經擔任廣州浸信會 培正中學 校董,1933年協助該校在香港 何文田 覓得土地興建校舍作? 香港培正小學 ,其後於1935年開辦初中。 [23] 1941年香港淪陷後,林子???避 日軍管治 而逃往中立的 澳門 ,雖然被迫中斷不少商業業務,但仍不忘?會和學校的工作,1944年更答應義務擔任澳門培正中學和遷到澳門的 廣州培道女子中學 兩校校長,協助兩校渡過戰時的困難日子,期間更接濟不少落難師生。 [26] 戰後,林子?返回香港著手重整浸信會的?育工作,他率先於1946年出任 香港培道中學 校主、校董及監督,協助向港府爭取撥出土地興建校舍。 [21] [29] 1950年,他進一步應邀義務出任 香港培正中學 校長,任內他成功遊說港府 ?育司 高詩雅 答應批出毗連原校舍旁的大幅土地作擴充之用,而E座新校舍在1953年落成?用時,更邀得時任 香港總督 葛量洪爵士 主持??儀式。 [30] [31] 林子?在任香港培正中學校長15年,1958年至1959年兼任校監,期間學校獲得各界不少捐助,校務有長足的發展,中小學部學生人數達數千人之多,成?香港數一數二的中文學校。 [32] [33] 1965年?任校長後,他獲邀出任香港培正中學校監一年至1966年?止,?外於1963年至1970年出任 澳門培正中學 校監。 [34] 此外,林子?自1926年起也任九龍城 民生書院 校董,1955年5月起出任校監兼校董會主席。 [35]

林子?對?育的關注,使他在1951年獲邀出任 香港大學 中文學會副會長,1952年當選 香港?師會 歷來首位 華人 會長,以及在1954年奉委港府 ?育委員會 委員。 [36] 1951年,林子?又被港府奉委?香港 高等?育 諮詢委員會委員,參與檢討香港的高等?育發展,促成後來於1952年發表的《賈士域報告書》。 [36] 雖然報告書認?香港只需要一家香港大學,但歡迎開辦更多的 專上院校 ,?林子?日後提出興辦浸信會專上院校埋下契機。 [37] [38] 1955年,林子?以發揚浸信會的辦學精神?號召,正式向浸聯會建議倡辦一所浸信會專上學院,?由他出任 香港浸會書院 籌委會其中一名委員。 [37] 浸會書院於1956年3月5日正式成立後,他本人更義務擔任校長至1971年逝世?止。 [37] [39] 創校初年,由於未能覓得土地作校舍之用,浸會書院一度要借用香港培正中學校舍授課,到1959年終獲港督 柏立基爵士 答應批出 九龍塘 窩打老道 的一幅土地作?永久校址,新校址隨後於1966年落成?用。 [37] [39] ?了讓書院有?辦典禮的場地,林子?在1970年慶祝與妻子的金婚紀念時,特意捐出港幣50萬興建 大專會堂 ,惟會堂要到1978年5月,?林子?身故後七年才告落成。 [40]

除了浸會書院,浸聯會有鑑於廣州的 兩廣浸信會聯會神道學校 因政局變遷在1950年被迫關閉,遂?究在香港興辦 神學院 [41] 有關構思獲得林子?大力支持,?由他本人出任浸會神學院籌委會主席,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 在1951年正式成立後,繼續由他一直出任董事會主席及神學部部長一職。 [41] [42] 神學院原設於九龍城「博愛村」,其後於1959年遷往 何文田山道 ,1999年再遷到 西貢 以北的 西澳 [41] ?外,浸聯會於1952年提倡設立一所浸信會診療所服務大?,?推?林子?第六子 林思安醫生 ?籌委會主席,其後診療所於1956年在九龍 窩打老道 ?用。 [20] 1959年,港府在林子?推動下進一步答應在擬建中的窩打老道浸會書院校舍旁邊興辦一所 香港浸信會醫院 ,浸會醫院在1959年4月動工,1962年落成,?於1963年7月1日正式?用。 [20]

作?香港浸信會的領袖人物,林子?是香港與 美國 和其他海外浸信會的重要溝通橋樑。 [43] 戰後,他熱心參與 世界浸信會聯會 的工作,1955年首次以香港代表身?到 英國 倫敦 出席第九屆世界浸聯會大會,而且當選大會副會長,繼後又獲美國的 奧克拉荷馬州浸會大學 頒授榮譽 法學博士 學位。 [44] 及後,他於1960年連任第十屆世界浸聯會大會副會長,?於 巴西 出席大會期間榮獲巴西榮譽公民及 里約熱內盧 城市之?兩項殊榮,隨後他轉往美國訪問的時候,又獲頒 德州 榮譽市民和 北?羅萊納州 榮譽公民及城市之?等殊榮。 [45] 1965年,他再一次到美國出席第十一屆世界浸聯會大會,其後分別獲得 貝勒大學 史丹森大學 (Stetson University)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在美期間他還成功籌得20萬 美元 以支持浸會書院的建設。 [19] ?肯定他對香港?育和浸信會事工方面的工作,貝勒大學還於1959年特設林子?博士科學?學金以?表揚。 [44] 至於香港方面,英廷也於1953年和1957年分別向他頒授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加冕?章 OBE勳銜 ,對其?育和慈善工作予以肯定。 [46] [47]

?年生涯 [ ?? ]

林子??年仍熱心於浸信會事工和 香港浸會書院 的發展,?且成功爭取浸會書院在1970年3月取得港府認可的註冊專上學院資格,及後校名於1972年改名? 香港浸會學院 [48] [39] 多年以後,浸會學院再於1994年獲港府正式批准升格成? 香港浸會大學 [39] 1971年4月17日上午八時五十分,林子?因? 中風 病逝於 香港浸信會醫院 ,終年78歲。 [15] 身後,他的家人在同年4月24日?他在 九龍殯儀館 ?行大殮,同日於 九龍城浸信會 ?行安息禮拜,遺體隨後安葬於 香港華人基督?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15] 此外,浸會學院、 香港培正中學 澳門培正中學 等多家生前與林子?關係密切的學校和?會,都在他身後?行大小紀念活動以示哀悼。 [49] 至於林子?遺下的浸會書院校長一職,則由該校物理系主任 謝志偉博士 接任。 [20]

個人生活 [ ?? ]

林子?1920年於家? 揭陽縣 娶陳植亭?妻,林子?夫人生於1902年,是當地名門之後, [4] 婚後兩人育有七子兩女,七名兒子依次分別是 林思顯 林思齊 、林思進、林思忠、林思敬、 林思安 、林思耀; [15] 兩名女兒則名林思英和林思謙。 [15] 林子?夫婦的長子林思顯先後擔任過 香港市政局 委任議員和 立法局 非官守議員、 嘉華銀行 董事局主席和 香港浸會學院 校董會主席等職,曾獲 CBE勳銜 [50] 次子林思齊於1988年至1995年任 加拿大 卑詩省 省督 ,是該國歷來首位 華人 省督和第二位非 白人 省督。 [51]

林子?早年與妻子陳植亭結婚後,於1920年在家?揭陽縣建成 植?園 作?居所,宅第後於2012年11月獲 廣東省人民政府 評定?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遷居香港後,林子?一家曾居於 香港島 西區 大安台,後來因山泥傾瀉一度暫居於廣源盛行位於 文咸西街 的辦公室。 [10] 後來林子?經商致富,?家由 般咸道 遷到 半山區 羅便臣道 ,1938年再搬到 九龍城 嘉林邊道 大宅。 [52]

附錄:主要經歷
  • 嘉華銀行董事長
    (1922年-1971年)
  • 中華基督??年會會長
    (1933年-1934年、1939年-1956年)
  • 香港潮州商會會長
    (1937年-1939年)
  • 九龍城浸信會執事會主席
    (1939年-1971年)
  • 香港浸信會聯會主席
    (1941年-1971年)
  • 澳門培正中學校長
    (1944年-1945年)
  • 廣州培道女子中學(澳門時期)校長
    (1944年-1945年)
  • 香港培正中學校長
    (1950年-1965年)
  • 中華基督??年會名譽會長
    (1956年-1959年)
  • 香港浸會書院校長
    (1956年-1971年)
  • 香港培正中學校監
    (1958年-1959年、1965年)
  • 澳門培正中學校監
    (1963年-1970年)

部?著作 [ ?? ]

  • 《中東見聞錄》。香港:植?書屋,1958年。
  • 《友誼旅程》。香港:植?書屋,1961年。

榮譽 [ ?? ]

殊勳 [ ?? ]

榮譽學位 [ ?? ]

以他命名的事物 [ ?? ]

相關條目 [ ?? ]

注? [ ?? ]

  1.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3。
  2.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4。
  3.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4至5。
  4. ^ 4.0 4.1 曾向榮(2003年4月),頁5。
  5. ^ 5.0 5.1 〈中西合璧植?園〉(2013年6月5日)
  6.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6。
  7.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6至7。
  8. ^ 蔡少琪(造訪於2014年12月2日)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發展歷史〉(造訪於2014年12月2日)
  10. ^ 10.0 10.1 曾向榮(2003年4月),頁7。
  11. ^ 11.0 11.1 曾向榮(2003年4月),林子?年表。
  12. ^ 12.0 12.1 12.2 曾向榮(2003年4月),頁9。
  13. ^ 13.0 13.1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2。
  14. ^ 〈嘉華銀行業務擴展〉(1970年12月16日)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訃聞〉(1971年4月24日)
  16. ^ 〈公佈更改公司名稱董事委任及辭任〉(2002年11月25日)
  17.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8。
  18. ^ 18.0 18.1 18.2 18.3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0。
  19. ^ 19.0 19.1 19.2 19.3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5。
  20. ^ 20.0 20.1 20.2 20.3 廖志勤(2007年)
  21. ^ 21.0 21.1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1至12。
  22. ^ 22.0 22.1 曾向榮(2003年4月),頁25至26。
  23. ^ 23.0 23.1 23.2 曾向榮(2003年4月),頁8。
  24.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22。
  25.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23至24。
  26. ^ 26.0 26.1 26.2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1。
  27. ^ 27.0 27.1 朱秀蓮(2003年3月)
  28. ^ 28.0 28.1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2至13。
  29. ^ 何澤乾(1989年),頁26。
  30.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44。
  31. ^ 何澤乾(1989年),頁55。
  32.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28至29。
  33. ^ 陳力行(1999年),頁42。
  34. ^ 陳力行(1999年),頁42至43。
  35. ^ 〈學校歷史〉(造訪於2007年7月10日)
  36. ^ 36.0 36.1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314。
  37. ^ 37.0 37.1 37.2 37.3 曾向榮(2003年4月),頁29。
  38.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49。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撫今追昔,繼往開來〉(造訪於2014年12月2日)
  40. ^ 〈一般資料〉(造訪於2007年6月29日)
  41. ^ 41.0 41.1 41.2 〈學院簡史〉(造訪於2014年12月2日)
  42.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30。
  43.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23至33。
  44. ^ 44.0 44.1 44.2 44.3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4。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4至15。
  46. ^ 46.0 46.1 Lee (1966), p.174.
  47. ^ 47.0 47.1 " Supplement to Issue 40960 ?面存??? ,存于 互???案? )", London Gazette , 28 December 1956, p.26.
  48.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16。
  49. ^ 〈林子?博士?殯〉(1971年4月25日)
  50. ^ "Dr. Daniel H. Lam" (8 August 2007)
  51. ^ 〈體會人生、慢慢想通、林思齊小史〉(2010年11月22日)
  52. ^ 曾向榮(2003年4月),頁7及頁9。
  53. ^ " Supplement to Issue 39743 ?面存??? ,存于 互???案? )", London Gazette , 2 January 1953, p.96.
  54. ^ 何澤乾(1989年),頁56。
  55. ^ 〈培正校史〉(造訪於2018年6月21日)
  56. ^ Historical cum Social Study on Kowloon City district in connection with Kai Tak area (December 2009), p.207.
  57. ^ 〈第39屆林子?博士紀念盃運動頒?典禮〉(2012年4月)

參考資料 [ ?? ]

中文資料 [ ?? ]

英文資料 [ ?? ]

延伸閱讀 [ ?? ]

  • 李景新主編,《林子?博士言論》。香港:培正中學,1965年。

外部連結 [ ?? ]

學術機關職務
前任:
趙恩賜
澳門培正中學 校長
1944年-1945年
繼任:
馮棠
前任:
馮棠
香港培正中學 校長
1950年-1965年
繼任:
李孟標
前任:
首任
香港浸會書院 校長
1956年-1971年
繼任:
謝志偉博士
前任:
首任
香港培正中學 校監
1958年-1959年、1965年
繼任:
譚希天
前任:
黃汝光博士
繼任:
黃汝光博士
前任:
首任
澳門培正中學 校監
1963年-1970年
繼任:
林思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