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國際聯盟託管地 -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跳?到?容

國際聯盟託管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國際聯盟在中東以及非洲的託管地:
第一等 :1 敍利亞 2 黎巴嫩 3 巴勒斯坦 4 外約旦 5 伊拉克
第二等 :6 英屬多哥蘭 7 法屬多哥蘭 8 英屬喀麥隆 9 法屬喀麥隆 10 盧安達-烏隆地 11 坦干伊加
第三等 :12 西南非
國際聯盟在太平洋的託管地:
第三等 :1 南洋諸島 2 新幾內亞 3 諾魯 4 西薩摩亞

國際聯盟託管地 是指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 國際聯盟盟約 》的第22條而成立的一些區域,這些區域大多原?殖民地,其控制權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 結束後被移交給 國際聯盟 進行託管。 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後,隨著國際聯盟的解散和聯合國的建立,根據 雅爾達會議 的決議,所有的國際聯盟託管地(除了 西南非洲 ,?今 納米比亞 ),都轉? 聯合國託管領土

除了託管地外,國聯還曾直接管治 薩爾盆地地區 15年,後來經該地區全民公決回歸德國。1920年11月15日至1939年9月1日期間存在的 但澤自由市 (今 波蘭 格但斯克 )亦在國際聯盟保護之下實施自治。

定義 [ ?? ]

國際聯盟 (稱國聯)託管委員會(The Mandates Commission)所負責的所有託管地皆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敗國的 殖民地 ,主要是 德意志第二帝國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必須注意的是,託管地根本上不同於 保護國 的地方在於託管該地區的?權會對當地原居民和國聯作出義務,而保護國則不會。

一個託管地的成立包含了兩個階段:

  1. 正式撤銷前宗主國對該地的 主權
  2. 將託管權力轉移到協約國集團中個別的國家

所有在託管當局管理範圍邊界都會直接被一些協約國集團(?『託管國』)管理,直至託管國認?該地可以有能力自治?止,如 英國巴勒斯坦託管地 南非聯邦 。國聯共擁有14個託管地?分配予6個協約國集團國家,?們分別?:英國、法國、 比利時 新西蘭 澳大利亞 日本 。實際上,託管地被協約國集團當作殖民地般看待及被當作?「戰爭的戰利品」。除了 伊拉克 於1932年獲得獨立?加入國聯外,全部託管地直到二戰後?止均未獲得獨立,?們託管地身?更延至1990年才完結。國聯解散後,這些託管地成? 聯合國託管地

根據的條約 [ ?? ]

1919年簽訂的 凡爾賽條約 標誌著對德國殖民地分配的完成,於1919年5月7日正式分配託管地予各戰勝國。而對鄂圖曼土耳其的領土要求則在 色佛爾條約 中首次提出,?最終在1923年的 洛桑條約 中確立。

託管地的種類 [ ?? ]

雖然每個託管地中託管政府的控制皆視乎於每個地區的不同需要,亦都按照國聯對每個地區的基準而行事,但是,每一個託管地都有一些共通點:不得建設防禦工事,不得在託管地徵兵,而且每年要向國聯託管委員會提交報告。雖然如此,某程度上每個託管國都已經視託管地?自己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因?必須注意的是,國聯?沒有?大的權力去有效地管理各列?。

國聯根據當時託管地的人口和發展情況而將託管地分成三個不同的等級:第一等(Class A),第二等(Class B)和第三等(Class C)。

第一等託管地(Class A mandates) [ ?? ]

第一等託管地全部?前鄂圖曼所控制的地區,當地人民大部?已自治。定義?:

…達到了基本上以獨立國家存在,但亦要臨時接受由託管國所提供的行政建議和協助,直到可以完全地獨自生存。而託管政府的主要決策亦應該以當地群?的期望?主要考慮角度。 [1]
? 《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

此等託管地皆?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控制的地區。屬於第一等託管地的地區?:

到1948年,這些託管地全部都被 君主政體 伊拉克 約旦 )和 共和政府 以色列 黎巴嫩 ?利亞 )所取代。

第二等託管地(Class B mandates) [ ?? ]

第二等託管地全都屬於在 西非 中非 次撒哈拉地區的 德國殖民地 。這些地區都被視?需要託管當局提供更大的控制力度。國聯禁止託管當局在該託管地建造海陸軍基地。 國聯 在《國際聯盟盟約》內表示:

…託管當局必須負起對該地區的行政責任?而前題是必須保證該地區的意識和宗?自由。此外,托管國不准在當地進行所有虐待性政策,如 奴?貿易 、運載軍火及酒類。托管國更不可佈置軍事設施及提供軍事訓練。國聯會員國在當地可自由及公平地貿易,託管地人民亦享有基本人權及平等的商業貿易權利。 [1]
? 《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

屬於第二等託管地的地區?:

  • 盧安達-烏隆地 比利? )以前?兩個不同的德國保護國,但國聯將兩地合?成一個整體託管地,?在1922年7月20日將此交給比利時託管。但是在1926年3月1日?1960年6月30日期間,比利時當局?將此地與 比屬剛果 聯合管理。而1946年12月13日後成?聯合國託管領地,直至他們在1962年7月1日分開獨立。
  • 坦?尼喀 大英帝國 )託管地:由1922年7月20日開始,到1946年12月11日轉?聯合國託管領地。1961年5月1日獲得自治權,?在1961年12月9日成?英聯邦自治領。1962年12月9日正式獨立,成?一個共和國。在1964年與 桑給巴爾 聯合,?改名? 坦桑尼亞

除了這兩個之外,還有兩個地區根據之前軍事?領區的劃分而被分裂成英國和法國的託管地。

  • 喀麥隆在1920年7月20日被重新劃分? 英屬喀麥隆 法屬喀麥隆 。在1946年12月13日轉?聯合國託管領地,?繼續由大英帝國和法國託管。(法屬喀麥隆在1960年1月成?擁有主權的 喀麥隆共和國 。而英屬喀麥隆則一分?二:1961年5月北部加入 尼日利亞 ,同年10月南部加入喀麥隆共和國。)
  • 曾?德國殖民地的 多哥蘭 在1922年7月20日亦被重新劃分? 英屬多哥蘭 法屬多哥蘭 。兩地在1946年12月13日轉?聯合國託管領地,繼續由大英帝國和法國託管。(法屬多哥蘭在1956年8月30日成?擁有自治權的 多哥共和國 ,?於1960年4月27日獨立。而英屬多哥蘭在1956年12月13日變成 迦納 的一部分而停止存在。)

第三等託管地(Class C mandates) [ ?? ]

凡在西南非洲(今 納米比亞 )和 南太平洋諸島 的託管地則成?第三等託管地,托管國獲授權全面管治。第三等託管地:

…鑑於該託管地的人口稀少、或者國土面積小、?們與文明中心的距離長、地理位置接近託管當局管理範圍的邊界、或者其他狀況,託管當局應視該託管地?託管國的一部分而使用該託管國之法律所管轄。 [1]
? 《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

屬於第三等託管地的地區大多?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領地:

?考文? [ ?? ]

  1. ^ 1.0 1.1 1.2 League of Nations. The 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Article 22 . 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1924 [ 2006-04-26 ] . ( 原始?容 存?于2016-04-15).   ,原文可於該網址參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