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宋 -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跳?到?容

?宋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重定向自 南朝宋
420年?479年
北魏 劉宋 對峙
京城 建康
?君姓氏
君主 9
? 420-422
武帝 劉裕 (開國)
? 477-479
順帝 劉準 (亡國)
?衰
? 420年7月10日
劉裕?晉,宋建立
479年5月31日
劉準被迫讓位予 蕭道成 ,宋滅亡
前身
?承
今?于
中國歷史
中??史 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時代
三皇五帝
銅石?用時代
?河文明 ?江文明 ?河文明 珠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 前475年?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
前202年
?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
?? 25年?220年
三?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漢
221年?263年

229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
304年?439年



420年
?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
979年
後梁
907年?923年
十國
南唐
吳越 ?
前蜀 後蜀
?南
南? 北?
907年?979年
?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
1124年?1218年
後唐
923年?937年
後晉
936年?947年
後漢
947年?951年
後周
951年?960年

960年
?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大蒙古國 1206年?1368年
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
? 1636年?1912年
中華民國
大??期 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相??目
中??史年表

(420年-479年)史稱 劉宋 或稱 南朝宋 ,又? 前宋 ,是中?歷史上 南北朝 ?期 南朝 的第一?朝代,?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 宋武帝?裕 取代 ?晋 政?而建立。??宋,定都 建康 (今 江?省 南京市 ),因?君姓?,??后? ?匡胤 建立的 宋朝 相??,故又?? ?宋 南朝宋 [1] 。以?裕世居彭城?春秋? 宋? 故地,故以此???。 [2] 又以 五德終始說 ,?宋?水德,故?? 水宋 [1] 。?裕?帝后,大力推行改革,?制土地兼?,整?官僚系?,任用寒?世族;?展??,至宋文帝 ??隆 ??宋出?了??繁?,政治???明的?期,史?“ 元嘉之治 ”。?宋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3] 。439年, 北魏 統一 中?北方 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其?治地?北以 秦? ?河 ? 北魏 相?,西至 四川 大雪山 ,西南包括 云南 ,南至 越南 中部 ?山 林邑 一?。

?史 [ ?? ]

劉裕建宋 [ ?? ]

?宋??皇帝?裕出于行伍,自幼家?。???晋末期,民變此起彼伏,朝廷?部斗?也十分激烈。402年,?晋大? 桓玄 乘朝廷?力?弱,起兵?位, ?? ”。?裕? ?毅 等起兵勤王,?最?消?了桓玄。此后,?裕率?南征北伐,其?力不?得到?固?大,?先后攻? ?毅 司馬休之 等?力派,最?迫使 晋恭帝 ?帝位 ?? ?他,420年劉裕建宋,年號 永初 ?裕 ?位後,因?他已在晉末實行各種改革如 土斷 、壓制豪?、澄?吏治、?化軍隊等等,所以在位的三年中,除了恢復 漢代 ? 孝廉 、策秀孝的制度??化官僚法制之外,主要政策仍是在休養生息、恢復 晋末北伐 的國力損傷,?計?在422年出征 北魏 。結果422年五月 ?裕 得病?崩,北伐取消。 [4]

元嘉之治 [ ?? ]

422年劉裕死,太子 劉義符 ?位,史稱宋少帝。 北魏 ?機派十萬大軍南侵,?領洛陽等河南地區,逼退宋將 檀道濟 。424年, 徐羨之 謝晦 等託孤輔政大臣害?失德無禮的少帝會敗壞國政,遂以「廢昏立明」?名號,廢殺劉義符,改立 劉裕 的第三個兒子 劉義隆 ?皇帝,是?宋文帝,年號 元嘉 宋文帝 在426年除掉權臣徐羨之等人後親政,他在位三十年,?精?治、知人善任、提倡節儉?澄?吏治,?家??因此大力提升,被稱? 元嘉之治 ,?六朝治世之典範(也是江東第一個治世)。??文帝?精?治,晋末以?“治?大弛,???兼,强弱相凌;百姓流?,不得保其??”的??有所改善。史?其?:“三十年?,氓庶蕃息,奉上供?,止于??。晨出暮?,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人足,?事??,?死?渠,于?可免。凡百?之多,有市之邑,歌?舞蹈,??成群。盖宋世之?盛也。”

南京 初寧陵 上的東麒麟(遺址): 初寧陵 劉裕 的陵墓,?劉宋國家精神的凝聚所在

430年起,宋文帝首次北伐, 到彦之 率領的五萬宋軍成功?領河南洛陽等地。但由於軍力不足,加上文帝的過度指?,以致北魏逼退宋軍數萬主力後,於431年重?河南。436年名? 檀道濟 因?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除,又使?宋失去能與北魏制衡的大將。445-446年當北魏發生 蓋吳起事 時,?宋未能?時北伐。到445年時,北魏?勁敵 柔然 暫衰時開始發動多次小規模南征,雙方於淮南來回拉鋸,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出兵六萬北伐 北魏 河南之地(二次北伐),但?被北魏太武帝 拓跋燾 所率之六十萬大軍正面擊敗,六十萬魏軍遂引兵南下,威迫建康。魏軍所過之處大肆?掠燒殺,江淮地區損失慘重、「邑里蕭條」,元嘉之治由此衰落。 宋文帝 在452年? 拓跋燾 遇?之機會,派軍進行第三次北伐,但仍無功而返,此後劉宋無力再?,注定日後國防線逐漸南撤的命運 [5]

453年,宋文帝?子 ?? 發生 巫蠱 事件,?父?位,其三弟 劉駿 起義兵攻劉?,獲得各方軍?的支持,於是斬劉?於台城,劉駿自立?帝,是? 宋孝武帝

孝武繼立 [ ?? ]

宋孝武帝統治期間,雖有諸王 劉義宣 劉誕 等相繼叛亂,但大多?快平定,和北魏的戰事也只限於 山東半島 ,雖小勝北魏但影響不大,因此總體來說,孝武帝統治的十一年算是一段相對安定的時期,孝武帝的積極政策也促進了江南的開發與貨幣經濟的發展。 [6] [7] 一直到463年底至464年,浙江等地發生大旱災,造成嚴重的大饑荒,浙江十分之六的戶口餓死逃散。 [8]

宋孝武帝 是一個頗有作?、積極改革制度的皇帝。他加? 中央集權 ,撤除「 錄?書事 」職銜,?分割 以削弱藩?勢力,?開始以 中書舍人 戴法興 巢?之 等人處理中樞機要事務,形成後代所謂「寒人掌機要」的政治局面,孝武帝的集權化統治也被史書稱?「主威獨運,官置百司,權不外假」。孝武帝同時重用江東寒門 沈慶之 與?荒北人 柳元景 ,依照兩人的功績,先後提拔? 三公 ,開? 吳興沈氏 河東柳氏 攀升?南朝高門的起始之路,?開創南朝寒門、寒人以軍功升?三公的先例。 [9]

孝武帝?外也對 門閥制度 進行一定程度的整頓,給予世族制度新的生機。除了拔用上述的沈、柳?三公之高門,更提拔孤寒衰微的 袁粲 ?員外散騎侍?和 侍中 ;拔擢寒門的 ?竣 、寒素的 ?師伯 成?高官重臣;任用南北之望的名士琅邪 王彧 、會稽 孔? ?散騎常侍,一度矯正過去散騎常侍受人輕視的不良習慣;甚至從461年開始,把與商人等通婚、私下經商的士族,開除士族資格?黜?將吏 [10] ,是? 檢籍政策 的先聲。

明帝?統 [ ?? ]

464年夏季,孝武帝死,其子 劉子業 繼位,荒淫?暴,朝廷內外人情??,心懷恐懼,劉子業不久被湘東王 劉彧 ?殺。 宋明帝劉彧 在建康自立?帝後,因?得位不正,面臨孝武帝第三子 劉子勛 登基?帝、聯合兄弟方?圍攻建康的艱鉅情勢。 宋明帝 政權雖然領土、人口都不到劉子勛政權的十分之一,但是以伐亂?名,憑藉量少質精的中央軍,採取各種積極手段:

  1. 採用才幹名士 蔡興宗 的意見,撫慰叛亂將士在京師的親人,安定人心。
  2. 重用 沈攸之 張永 蕭道成 等才幹武將。
  3. 放權給諸弟 劉休仁 等人積極平亂。

於是上下一心、兵?將勇,因此打敗劉子勛?平定江南與淮南各地區,最後全面誅殺孝武帝子孫。但是淮北方?薛安都等人?了自保而向北魏求援,於是北魏大軍在四年之內陸續攻下淮北、山東半島地區,劉宋戰亂不斷,國力大衰,民生凋?。又因?必須對有功的軍人加官晉爵、大肆封賞,於是造成士族制度的嚴重破壞,?濁不分、官品淆亂。 [11] [12]

472年,宋明帝死,太子 劉昱 繼立, 宋明帝 遺詔命 蔡興宗 袁粲 ?淵 劉? 沈攸之 五人託孤顧命大臣,分別掌控內外重區,?外命令 蕭道成 ?衛尉,參掌機要。 [13] 其中遺詔雖任命袁粲、?淵在中央秉政,但實際上接受宋明帝秘密遺命,就近輔佐新帝 劉昱 ,掌控宮中內外大權的人物,是宋明帝最親信的側近權倖?? 王道隆 阮佃夫 二人。 [14]

後廢帝政亂 [ ?? ]

宋明帝在死前,?了穩固兒子的皇位,大肆誅除有能力的皇弟宗室、功臣武將和高門士族,造成 劉昱 繼位後中央和地方軍?互相猜忌、攻伐的政治亂象,使得武將 蕭道成 因此?起,逐漸掌握中央軍權。特別是474年,桂陽王 劉休範 以?君側之名造反,殺死了權倖王道隆與顧命大將 劉? ,幾乎就要攻下建康城,但 蕭道成 ?時回軍,平定亂事。事後 蕭道成 接替 劉? 的地位,上升?與宰相 袁粲 ?列的「四貴」之一,更受到權倖 阮佃夫 的倚重,因此交結地方軍?都督,權勢日漸擴大。 [13] [15] 476年,文帝在世??建平王 ?景素 在京口起兵,亦被?道成等??。477年,年滿15歲的劉昱在殺掉權臣 阮佃夫 後,與蕭道成發生激烈衝突,但?意外被蕭道成?殺,蕭道成?機改立明帝第三子 劉準 ?皇帝,?宋順帝。蕭道成獨攬軍政大權後,挾持軟弱的 ?淵 ,以武力平定忠宋大臣 袁粲 沈攸之 的起義 [16] 。同年,以?反?由?南平王 ?伯玉

479年,?道成以?反?由?除??王 ?士弘 兄弟、原南平王 ?宣曜 兄弟、?川王 ?? ,?武陵王 ?? ;邵陵王 ?友 、衡?王 ?伯道 、始平王 ?延之 、巴陵王 ??始 、?沙王 ?纂 、南?王 ?? 也都在?一年“薨逝”,《南史》???“宋之王侯无少?皆幽死矣”。

同年,年幼的宋?帝 劉準 把帝位 ?? ?了蕭道成,宋被 南? 所取代。當時民間以一首歌謠傳述蕭道成殺 袁粲 ?宋的事業:「可憐石頭城,寧?袁粲死,不作 ?淵 生!」

疆域與行政?? [ ?? ]

疆域變動 [ ?? ]

劉宋一朝的疆域變動不小,但總體來說是國界不斷向南退縮。

從宋武帝 劉裕 時代(420-422年)以黃河?界,與北魏對峙的局面,到劉裕死後的423年, 北魏 ?機攻下河南三?(洛陽、虎牢、滑台),從 項城 濟南 大致形成一條國界線,分開北魏與劉宋,劉宋仍保有山東半島與江蘇省北部的淮北地區。但與北魏?界的大塊面積,因?屢遭兩方進攻掠奪,成?所謂「邊荒」地區,僅剩居民聚集在榛木所圍成的山寨堡壘,被稱?「榛人」。項城到濟南的「邊荒」國界維持長達四十三年,四十三年中兩國大軍屢次越界征伐,但屢得屢失,兩方都無法把?領的土地長久地穩固下來,因此維持四十多年勢均力敵的局面。

一直到466年,劉宋山東、淮北的?將 薛安都 崔道固 等人,因?害??位自立的 宋明帝 討伐他們,而向北魏求援。北魏?機派五萬以上的大軍,於打敗 宋明帝 的北征軍 張永 之後,陸續在四年內攻下山東、淮北的所有城?,劉宋被迫以淮河與北魏?界。雖然 宋明帝 心有不甘,屢次派 沈攸之 等人北征,但從此(469年後)南朝與北魏的淮河國界就大致固定下來,一直到31年後(500年 南齊 末)才因? 壽陽 ?將 裴叔業 投降北魏,使國界進一步往南退。

行政區劃與核心軍? [ ?? ]

?宋的行政???承?晋,?行州、郡、?三?制。

州是第一?行政?。州的最高行政?官? 刺史 ,劉宋一朝的州數大致在二十州上下,至宋末穩定?二十二州。其中不少州是僑寓州,?寄住在南方州郡上,不一定有實土。

尹、郡、王?、公?(部分)是第二?行政?。尹的最高行政?官? ,郡的最高行政?官? 太守 ,王?的最高行政?官? ?史 ,公?的最高行政?官?相。

?、公?(部分)、侯?、伯?、子?、男?是第三?行政?。?的最高行政?官? ? ,公?、侯?、伯?、子?、男?的最高行政?官?相。

劉宋前期繼承「東晉門閥政治」的地理格局,以荊州(?江陵)和南徐州(?京口)?核心軍?,所以 劉裕 規定兩州必由劉氏宗王擔任刺史。其中荊州因?州大民多、「地廣兵?」,又統攝雍、南梁、益等州,支?劉宋西半的安危,故有「分陝」之稱, [17] 劉裕遺詔說荊州刺史需「諸子次第居之」,說明荊州的重要性略高於 北府兵 根本的南徐州。劉宋宗王擔任荊州刺史的結果,是促使荊州士族與揚州士族的合流,大致結束東晉百年荊、揚對立的局面,代表人物?是江陵士族劉柳、 劉湛 父子,曾各自取得相當於副宰相的官位與權勢。

中期因?454年荊州刺史 劉義宣 ,?著新帝 劉駿 ?位的弱勢格局,發動十萬荊州?軍挑戰 建康 ,因此 劉駿 在同年平定劉義宣之亂後,?刻從荊州東部分出新的一州名?州,?廢除荊州重兵來源的南蠻校尉,其營戶兵力遷至建康,有效地削弱荊州,瓦解其「分陝」地位。 [18] 之後 劉駿 又土斷雍州,大幅?化雍州的實力, [19] 不但讓原來的大荊州地域,陷入荊、雍、?三州相互牽制的局面,後來隨著雍州軍力的不斷加?,至宋末 沈攸之 起義失敗之後(478年),「江陵素畏襄陽人」的局面已大致形成。 [20]

政治體制 [ ?? ]

劉宋選官制度仍以 九品中正制 ?主,但宋初 門閥制度 的整體格局,?是從東晉末年 義熙 時代(405-419年) 劉裕 京口北府的軍事集團 ?起開始,延續繼承下來的新格局。也就是說,大量京口將領混入世族門閥的結構中(多成?中下層世族),?壓了原來名門舊族的地位與空間,因此南朝士族從劉宋開始,常會刻意去排?寒門、寒人,好顯示自己的?高地位。於是高門就有許多「士庶區別,國之章也」、「士庶之際,實自天隔」的言論出現,這實際上是名門舊族的一種防禦性反應。 [21]

雖然宋初就有武人將領合法地進入世族結構中,但劉宋前半的 元嘉之治 ,士族制度?是極其完備的,一般也認?是文化士族的「全盛期」(同時也是「最後的榮光時期」)。 [22] 宋文帝 治下,史稱其「綱維備?,條禁明密,罰有?科,爵無濫品。故能內?外晏,四海謐如也」,當時的江南社會:「閭閻之間,講誦相聞;士敦操?,?恥輕薄。江左風俗,於斯?美,後之言政治者,皆稱元嘉焉」。這是因?宋文帝除了重用?放權給兼具才幹與名望的風雅士族,如 王華 王曇首 殷景仁 謝弘微 劉湛 范曄 江湛 王僧綽 等,更重要的是,文帝也能?尊重王敬弘、王球這一類缺乏理政才幹的高門?望,雖不給實權,但仍任命?副宰相與吏部?書, [23] 在用人上保持住 門閥制度 的?濁流品,因此能激?揚濁,使得「士敦操?,?恥輕薄」。

劉宋中期的 門閥制度 ,雖然因?450年宋文帝大?北伐失敗後的困局,使寒人得以竄改籍注或詐列士籍,混亂士族的流品 [24] ,但在 宋孝武帝 的整頓革新之下,仍使 門閥制度 獲得一定的生機。一直到465年 宋明帝 自立?帝後,才因?廣募部曲、濫賞軍功,造成士族制度嚴重破壞,成?劉宋滅亡的重要原因。 [25]

外交關係 [ ?? ]

劉宋前期?對付 北魏 ,積極聯絡 柔然 胡夏 北燕 高句麗 吐谷渾 ,希望對北魏包夾圍攻,但都被魏軍以優勢機動力各個擊破,無法發揮包夾的效果。 [26] 其中劉宋與 柔然 的聯盟關係最穩固也最持久(延續到 南齊 ),對北魏的危害也最大,因此北魏常要先北向?? 柔然 的主力,然後才敢在隔年大?南伐劉宋。 [27]

北魏 [ ?? ]

劉宋與 北魏 的對峙,除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衝突以外,其實一半以上的時間,雙方保持相對和平的外交關係。雖然劉宋稱 北魏 ?「索虜」、 北魏 稱南朝?「島夷」,但他們仍不定時的互派使者「交聘」,維持南北的交涉往來。南北通使往來,在南北史書上的記載雖然各有偏頗?曲,如魏書記載,421年 劉裕 派沈範、索季孫等到北魏「朝貢」(宋書記?「報使」),但是實際上是一種平等的對等關係。而且使者代表國家,南北的競爭不只是軍事武力的競爭,文化與氣度上也有互別高低的意味,從劉宋中期開始,南北雙方開始精選使者的素養氣質,如?代史家 趙翼 所稱「必妙選行人,擇其容止可觀,文學優瞻者,以充聘使」。 [28] 如果出使有失國體,使者回國後則會被嚴加懲處,這多發生在北魏前期文化素養不高的條件下。劉宋中期時,南北曾有五年的互市貿易。453年 宋孝武帝 登基後,北魏派使者「求通戶市」,宋孝武帝在與公卿大臣廣泛議論後,決定答應互市。兩國官方的貿易關係,大約持續到458年邊境發生小規模戰事而止。

東北亞 [ ?? ]

朝鮮半島諸國圖(375-426年),北方大國? 高句麗 、半島西南是 百濟 (Baekje)、半島正南小區塊? 伽倻 (Gaya,可能?是 任那 )、半島東南??未文明化的 新羅 (Silla)

劉宋與東北亞的 倭國 百濟 則有密切的朝貢關係,倭國曾在晉末、劉宋對江東朝貢十多次,史書記載有五位倭王,是? 倭五王 百濟 在劉宋後期與江東的關係更形緊密,似乎結成軍事同盟,共抗北魏。因?469年北魏完全奪取劉宋在 山東半島 的城?後, 百濟 因?早前渡海在 遼西 山東半島 沿岸設有港岸據點,因此與 南朝 同樣面臨 北魏 的軍事壓力,479年宋齊易代之後,北魏還曾在488年派軍進攻過百濟的城?,?被百濟打敗。 [29] ?外又因?百濟與倭國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的 伽倻 任那 )可能有爭奪關係,因此兩國在對劉宋的朝貢外交中常常是互相牽制的對立關係。也因?兩國都想要討好劉宋,所以頻頻向劉宋朝貢示好。譬如 倭國 在朝貢時,一直希望劉宋冊封倭王?「都督」百濟在內的大將軍,讓倭王有統治百濟的名分,但要求總是被劉宋拒?。 [30]

高句麗 因?是朝鮮半島與東北亞中最?的國家(更是東亞世界中僅次於魏、宋的第三?國), [31] 所以對劉宋的朝貢關係不太緊密,兩國關係主要是針對北魏而結成的?散軍事聯盟。高句麗常會單方面中斷對劉宋的朝貢,說明劉宋對 高句麗 只存在形式上且薄弱的君臣關係。不過在465年之前,因?劉宋?盛的水軍能?在渤海沿岸執行任務,相對於遠離海岸且毫無水軍的北魏勢力,高句麗在465年前一直選擇劉宋作交往、朝貢的對象。劉宋曾在438年派將領王白駒,率水軍七千人渡海到高句麗的遼東,想迎接兩前年滅國的 北燕 馮弘 來到南方,結果 高句麗 先把馮弘處死,?派兵把王白駒?械,?制遣送王白駒等回劉宋,隔年再回送八百匹馬給宋作賠禮;到了465年後,可能因?當年劉宋發生劇烈的內?(見 劉子勛 條),高句麗從此改對 北魏 進行較?緊密的朝貢關係,?在469年後長期疏遠 南朝 (北魏在469年攻下 山東半島 ),只和 南朝 保存微弱的外交聯繫。 [32] [33] 475年高句麗更大破劉宋的盟友 百濟 ,破其國都、殺百濟王,?領漢江流域,國力達到極盛。這次劉宋沒有再派出水軍到遼東、朝鮮,說明劉宋的無力干涉與衰落。

東南亞 [ ?? ]

林邑國 之大略領地

劉宋交州(越南北部)的南邊與 林邑國 (今越南之中南部)接?。東晉末期,林邑有數年的內亂,劉宋建國元年420年,交州刺史 杜慧度 派兵萬人南征林邑,林邑請降,?向宋廷致送大象、金銀、古貝等禮物。421年,林邑王 陽邁一世 遣使到宋廷入貢,?獲 宋武帝 冊封。但到 陽邁二世 時,於427年入侵日南、九德等郡。431年,林邑入貢宋廷。432年,陽邁二世派水兵入侵九?,交州刺史 阮彌之 派軍抵抗,驅逐至區粟而回。433年,陽邁二世遣使到宋廷,要求「領交州」,宋廷不許,陽邁二世因此大?憤恨,雖常遣使入貢,但亦常派兵入侵交州。

446年, 宋文帝 派龍?將軍交州刺史 檀和之 、太尉府振武將軍 宗? 等征討林邑。戰前,文帝提示檀和之,?若林邑國能?誠心求和,便可答允。檀和之派人向陽邁二世諭以恩信時,陽邁二世竟加以?留,於是雙方進行交戰。林邑軍先以大象軍取得首勝,後來 宗? 提議用獅子的外型去威?大象,可以取勝。主帥檀和之採納計策,果然大敗林邑軍。宗?部隊更一?攻克首都林邑(Campapura),擄獲無數珍寶、黃金數十萬斤,陽邁二世出逃。 [34] 此一征戰令林邑元氣大傷,「家國荒殄,時人靡存」 [35] 。此後,林邑國沒有再起兵進犯交州,對劉宋甚?恭順,多次遣使到建康訪問進貢。 [36]

民族政策 [ ?? ]

自晉室南遷之後,苟延殘喘地偏安江南。原本居於華北的漢人氏族?了逃難而向南遷徙,大量來自中原的移民士族改變了江南地區的人文景觀,甚至口頭語言也逐漸與古河洛語言接軌。 [來源請求]

南蠻政策 [ ?? ]

南朝宋時期,主要把土著蠻夷分成蠻人、 俚人 僚人 三種類型,三者有時被通稱?「南蠻」。蠻人在長江流域以 板循蠻 盤瓠蠻 ?君蠻 ?力最大 [37] ,板循蠻又稱 ?人 ,原居益州巴郡?中一帶,之後經 ?水 北遷漢中、關中。?君蠻原在益州 巴郡 、荊州 江陵 一帶,後來擴展到長江漢水與淮西一帶。史書上提到的巴東蠻、宜都建平蠻都是指?君蠻。盤瓠蠻又稱「溪人」,發揚地在 辰州 [38] ,分佈現在的湖南與江西一帶。

南朝劉宋政府?了對付蠻人,在 荊州 南蠻校尉 、在 雍州 寧蠻校尉 ,專責?化及討伐南蠻。?了在荊雍的?大蠻族群體,南朝劉宋政府在440至470年代曾發動大規模地討蠻運動,有兩次的主將分別?雍府大將 沈慶之 、荊州刺史 沈攸之 ,捕獲數十萬的蠻族人力。而在450年代, 沈慶之 王玄謨 大致討平 淮水蠻 ,?化了劉宋在淮南地區的國防。

俚族 的範圍在南嶺、今貴州南部到海南島、越南北部一帶。468年起 李長仁 李叔獻 兄弟據交州抵制?宋朝廷,當時的 宋明帝 政權因?正與 北魏 全力爭奪山東、淮北地區,無力征討交州,只好承認李長仁的刺史名號,維持劉宋對交州名義上的統治,?於471年在交、廣兩州交界地新設越州,以防禦李氏兄弟。李氏兄弟?可能具有交州俚僚族群的血統,他們在交州的割據一直維持到485年才被 齊武帝 討平。

僚人 主要分散在四川、漢中的山谷空地,與 ?人 的分布區頗有重疊。當時「僚人與夏人(漢人)參居者,頗輸租賦」,說明其編戶化與華化的趨勢較重。 [39]

軍事制度 [ ?? ]

劉宋常態兵力大約二、三十萬,極限動員時可能有四十萬, [40] ,但劉宋在淮水以北征伐時,因?受限於後勤供應,只能發動五、六萬兵力,使得北伐經常失敗。劉宋前期 北府兵 獨大,成?中央軍與荊州、北徐州方?的主力來源,故此時仍以世兵制?主;中期荊雍兵?起,逐漸取得一定的優勢,學者 田餘慶 認?:「北府兵力日衰,荊雍兵力日盛,是同一個歷史過程的兩個方面」。 [41] 此時世兵制衰落,軍隊主力逐漸被 募兵制 徵兵制 取代,特別是將領自招部曲的募兵制,更成?宋末軍隊中的精銳核心。譬如469年後流亡南方的?齊豪族,就被 蕭道成 收納招募?將官、部曲,成?蕭道成建齊易宋的主力。 [42] 學者有的稱此武力集團?「淮陰集團」 [43] ,有的稱之?「?徐集團」 [44]

人口 [ ?? ]

宋孝武帝 大明 八年(464年)官方紀錄,全國有901,769戶,5,174,074人 [45] ,但因?十多年前發生北魏破壞江北的燒殺屠掠,江北人口大減,以及463-464年浙江等地發生大飢荒,浙江人口死亡逃散十分之六,所以劉宋盛世年代( 元嘉之治 )的官方戶口數字,應當超過一百萬戶、六百萬口。 [46] [47]

經濟 [ ?? ]

劉宋的江北地區主要是 村塢型經濟 ,常受戰亂影響而發展有限;江南社會主要是 莊園經濟 [48] 世族 寺院 的莊園大部分都是多方經營,從自給自足的性質,朝向 商品經濟 發展。農田有良好的水利系統供種植 蔬菜 等作物,還可以種植竹木果樹、養魚、畜牧等等。還有紡織、釀造、生?工具等手工業。世族的 莊園 生?主要交給 佃客 部曲 奴? ,而寺院是一般僧?與民戶 [49] 。由地主集中開墾,這對於地區的開發起一定的作用 [50] 。由於世族享有特權, 佛? 較?盛行,致使地主 莊園 與寺院 莊園 膨脹,?且隱匿許多農戶。

農業 [ ?? ]

農業是 莊園經濟 的重心,深受朝廷與世族關切。開墾山林與土地兼?的情形在劉宋一直非常旺盛,朝廷雖有禁令,但難以禁止世族兼?土地或?占山澤, 宋孝武帝 大明元年(457年)朝廷乾脆承認?領山林川澤的法令以限制世族??範圍 [註 1] 。法令頒布後果然刺激豪門權貴兼?山澤土地的活動,也因此促進了 商品經濟 的發展 [51] 。劉宋相對北魏來說比較安定,南渡的移民在初期與末期仍然絡繹不?,農業生産繼續有所發展。比較突出的地區有荊、揚二州,而益州居次。揚州是劉宋最發達的地區 [52] ,其中以 建康 及其周圍地區發展最大。而三吳地區( 吳郡 吳興 義興 )是中央財庫、各種支出的主要來源。

手工業 [ ?? ]

由於朝廷大力提倡農桑,戶調征絹布,當時絹布的地位等同貨幣,這些都促進紡織業的生? [53] 。劉宋的紡織業與養蠶業比較發達,?地以荊、揚二州?主。由於絲、綿、絹、布等是國家調稅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織錦業則在益州?主, 劉裕 後秦 ,把關中的織錦戶遷到江南,開始在江南發展織錦業。當時富豪人家穿?裙,著錦履,以彩帛作雜花,綾作服飾,錦作?障。朝廷設有專官管理?冶,用水排鼓風冶鑄。鍊鋼則使用一種雜煉生鐵和熟鐵的 灌鋼法 。這種方法可以鍊出優質鋼,用來製造寶劍和刀 [54] 。瓷器的燒制技術早在三國、晉朝時期成熟。劉宋時以 ?瓷 ?主,?地集中在會稽郡(浙江 紹興 )。其硬度高,釉料勻,通體?瑩。江南其餘地區的制瓷技術各有自己的特點。劉宋的紙張潔白勻稱,完全取代了簡牘,藤紙與麻紙都?流行 [55] 。造船業也十分興盛,如宋末 沈攸之 起義反 蕭道成 時,荊州作部曾「裝戰艦數百千?」,而且三吳運河網也持續修造,到 南齊 時已大致完成,暢通了三吳與建康的交通。

商業 [ ?? ]

劉宋農業和手工業發達,加上江河交通便利,使得商業日漸發達,江南社會穩定地朝 貨幣 經濟與 商品經濟 發展,甚至連江北的漢中地區,也在劉宋中期開始使用貨幣。但由於國家控制的銅?不足,使得幣制屢變,質量不精 [7] 。市場上有普通的生?用品、生活用品與奢侈品,商賈小者坐販於列肆,大者轉運於四方,而凡是大批運進的 商品買賣 ,多是世族 莊園 所生?的 經濟作物 。商稅是朝廷收入的大宗,然而世族有免關稅權,在任期屆滿時帶著大批貨物作?「還資」,然後轉販各地。商業重?有建康、江陵、成都、廣州、?陵等地。 建康 是三?的經濟中心。 會稽 吳郡 餘杭 居次。 廣州 是海上貿易重?,貿易對象有?南?各國、 天竺 獅子國 波斯 等國。 江陵 是關中、豫州、益州、?州、交州、梁州的轉運站。 成都 不僅商業繁盛,也是 蜀錦 的重要?地。

文化 [ ?? ]

文學 [ ?? ]

晉末宋初的田園詩人 陶淵明 ,他忠於 東晉 而不滿??的劉宋王朝,以東晉 遺民 自居(此圖出自1921年出版的《晩笑堂竹??傳》)

劉宋詩風流行的是 元嘉體 。元嘉體是宋文帝 元嘉 年間的詩風,代表人物有「 元嘉 三大家」 謝靈運 ?延之 鮑照 。他們的共同功績是把古體詩推進到完全成熟階段,?且注意聲律和對偶的運用,?且逐漸發展出近體詩; [56] 袁淑 謝莊 亦?有名詩人。民間詩人則以劉宋初期的 陶淵明 最具代表性,其擅長描述田園生活,風格?新樸實,提升 古體詩 內涵,表現出高遠純潔的情操。其作品《 桃花源記 》寓意追求一個可供逃避亂世的和諧世界,富有哲理。其詩歌、散文及辭賦廣泛影響後世名家如 王維 李白 杜甫 蘇軾 辛棄疾 陸游 等人。

劉宋一代文豪 謝靈運 ,由18世紀的日本?家狩野常信繪製

小說受到名士?談的影響,促成?事小說的出現,最有名的是宗王 劉義慶 招集文人才士所編寫的《 世說新語 》,?後世文學作品提供大量典故和成語,也是 唐代 晉書 編撰的重要史料來源。

史學 [ ?? ]

劉宋繼承了 漢代 以來設官修史之制。宋設著作官,負責撰修國史(本王朝史)及帝王起居注。宋代最著名的兩本史籍,是 范曄 的《 後漢書 》與 裴松之 的《 三國志注 》。《後漢書》新增「獨行」、「逸民」(或「隱逸」)、「列女」等類傳記各種人物面貌,最被稱道;裴注著重資料搜集、補充史事,不再局限於對音訓及解釋史文,對中國的注史方法?生有相當影響。裴松之對史料相互考異,日後史家有所繼承,如 司馬光 撰《資治通鑑考異》。裴注裡又有對前代史家的評論,這推動了中國史學批評的發展 [57]

劉宋時譜學(或叫譜牒學)在門閥社會影響下而開始盛行。各家士族郡望?求鞏固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乃撰修家牒,以彰顯自身血統、門第及婚宦。繼家譜出現後,又有了家譜學的?究,當時便出現「統譜」、「百家譜」等書籍 [58]

藝術 [ ?? ]

劉宋時的龍型腰帶?,收藏在上海博物館

劉宋在東晉之後,延續晉代的文化發展。由於玄學流行,老莊的自然觀和江南秀麗的山水結合,使得繪?脫離儒學的限制,朝向純藝術的方向發展, 陸探微 ? 宋明帝 時期著名的宮廷?家,然而其作品均已失傳。 [59] 由於 山水? 的出?,使得?期以?的以表?人物?主的???????山水景色 [60] ,例如 宗炳 是中國最早的山水?理論著述。其《 ?山水序 》最?著名,精闢地理解「山水以形媚道」之外,在自然山水的觀察,歸納出展現物體遠近的繪?方法 [61] ;?外山水?家 王微 ,著有《 ?? 》一篇,?調觀察自然和主觀能動作用。

社會 [ ?? ]

江南社會的人口?複雜,大致上可分?四個階層:名門豪族的世族;自耕農、新民等從事農工商的編戶齊民;屬於部曲、佃客、衣食客、門生舊故等依附世族的依附人,受政府控管的雜戶、百工戶、兵戶與營戶也是依附人;最後是奴婢、生口、?戶,這些都屬於奴?。

雖然文化士族的實力大削,但劉宋仍維持世族社會的結構;而江北豪族的地位與權力雖遜於江南的僑吳士族,但在經濟力與軍事實力方面,?高出甚多。 世族 控制的人口有 部曲 佃客 與奴?,不經「自贖」或「放遣」,是不能獲得自由的。由於南朝大家族制的衰亡使得部曲逐漸受國家控制 [62] 。佃客的來源有政府依官品賜給與私自招誘。奴?的主要來源是破?的農民或是流民,他們是地主的私?,因而可以抵押或買賣。?了防止逃亡,奴?都被「?面」。奴?可以經由「???客」、「發奴?兵」等方式轉化?地主的佃客和國家的士兵。自耕農是當時農業生?的重要力量。他們對朝廷負擔租調、雜稅、?役以及兵役,這些都使許多自耕農破?流亡,淪?世族的部曲和佃客。劉宋實行 三國 以來的 世兵制 ,兵戶世代當兵,平時還需要交納租調。由於手工業者?缺,故官府對雜戶或百工戶的控制極嚴,百工戶從民間徵調到官府作坊後,與配到作坊里的刑徒?伍,終年勞作,世代相襲。如果世族、官僚私?百工戶往往受到懲治。

江南社會約在晉末宋初由大家庭制轉化?小家庭,在同一家族不同職業的十家就有七八家之多 [63] ,互相漠視。這是因?宗族發展後各家庭親疏貧富不同,若無共同外患就容易分離;朝廷課稅方式對大家族制無益而導致的。

君主 [ ?? ]

君主列表 [ ?? ]

南北朝 · 南朝 · 君主 ? 年?   ??
?? ?? 名? 在世?? 在位?? 年? 及使用?? 陵?
? 孝皇帝
(武帝 ?裕 追?)
劉翹 ? ? ? ?
高祖 武皇帝 ?裕 363年 422年 420年 422年 永初 420年 422年 初?陵
? ? ??符
(????王,史?少帝)
406年 424年 423年 景平 423年 ?
中宗
?? 尊)
景皇帝
?? ?)
??隆 407年 453年 424年 453年 元嘉 424年 453年 長寧陵
太祖
(孝武帝 ?? 改上??)
文皇帝
(孝武帝 ?? 改?)
? ? ?? 426年 453年 453年 太初 453年 ?
世祖 孝武皇帝 ?? 430年 464年 453年 464年 孝建 453年 456年 景寧陵
大明 457年 464年
? ? ?子?
(史?前?帝)
449年 465年 465年 永光 465年 ?
景和 465年
太宗 明皇帝 ?彧 439年 472年 465年 472年 泰始 465年 471年 高寧陵
泰豫 472年
? ? 劉子勛 456年 466年 466年 ?嘉 466年 ?
? ? 劉昱
(???梧王,史?后?帝)
463年 477年 473年 476年 元徽 473年 476年 ?
? ?皇帝
(南?高帝 蕭道成 ?)
?準
(南?高帝 蕭道成 降封汝?王)
469年 479年 477年 479年 昇明 477年 479年 遂寧陵

君主世系? [ ?? ]

宋武帝 ?裕
363- 420-422
宋少帝 ??符
406- 423-424
宋文帝 ??隆
407- 424-453
??
426- 453
宋孝武帝 ??
430- 453-464
宋明帝 ?彧
439- 465-472
宋前?帝 ?子?
449- 464 - 465
劉子勛
456- 466
宋后?帝 劉昱
463- 472-477
宋?帝 ?準
469- 477-479

參見 [ ?? ]

注釋 [ ?? ]

  1. ^ 第一、二品官可?山澤三頃,三、四品官?二頃五十 畝,五、六品官?二頃,七、八品官?一頃五十畝,九品官及百姓(一般地主)?一頃。原已?據的不予追究,未占足的可依令補足。

?考文? [ ?? ]

引用 [ ?? ]

  1. ^ 1.0 1.1 徐俊. 中?古代王朝和政?名?探源. 湖北武昌: ?中?范大?出版社. 2000年11月: 142?144. ISBN  7-5622-2277-0 .  
  2. ^ 《?治通?·宋?一》胡三省注:“?氏世居彭城,于春秋?宋土也,故帝始建??曰宋。”
  3. ^ (梁)裴子野,《宋略?總論》
  4. ^ (梁)裴子野,《宋略?總論》:「永初末歲,天子負?矜懷,以燕、代戎幄,岐、梁重梗,將誓六師,屠桑乾而境北狄,三事大夫顧相謂曰:『待夫振旅凱入,乘轅南返,請具銀繩瓊檢,告報東嶽。』?而?弗不興,?年厭世」
  5. ^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3頁。
  6. ^ 嚴耀中,〈評宋孝武帝及其政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一期
  7. ^ 7.0 7.1 川勝義雄,〈貨幣經濟的進展與侯景之亂〉,《六朝貴族制社會?究》
  8. ^ 《資治通鑑?卷129》:「東方諸郡連歲旱饑,米一升錢數百,建康亦至百餘錢,餓死什六七」
  9. ^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論述》,頁85-86。
  10. ^ 魏收,《魏書?卷九十七?島夷劉裕傳》:「是歲,凡諸郡士族婚官點(?)雜者,悉黜?將吏,而人情驚怨,?不服役,逃竄山湖,聚?寇盜。」
  11. ^ 魏收,《魏書?卷九十七?島夷劉裕傳》:「(劉彧)綱紀不立,風政頹弊,境內多難,民庶?然。遂廣募義勇,置?部曲。於是官品淪?,士人渾亂,民???,咸願來奔矣」
  12. ^ (梁)沈約,《宋書?卷七十四?沈攸之傳》:「臺直閤高道慶家在江陵,(沈)攸之初至州,道慶時在家,牒其親戚十餘人,求州從事西曹,攸之?用三人。道慶大怒,自入州取?,?之而去。」
  13. ^ 13.0 13.1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三》
  14. ^ 《宋略?總論》:「初,世祖登遐,委重於二載。太宗晏駕,亦托孤於王、阮,……」,南朝梁裴子野著。
  15. ^ (梁)蕭子顯,《南齊書?卷二十七?李安民傳》:「(李安民)轉征虜將軍、東中?司馬、行會稽郡事。安民將東,太祖(蕭道成)與別宴語,淹留日夜。安民密陳宋運將盡,曆數有歸。蒼梧縱虐,太祖憂迫無計,安民白太祖欲於東奉江夏王?起兵,太祖不許,乃止。」
  16.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四》
  17. ^ 盛弘之《荊州記》:「元嘉中,以京師根本之所寄,荊楚爲重?,上流之所總,擬周之分陝;晋、宋以降,此爲西陝」
  18. ^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19. ^ 安田二?著、夏日新譯,〈劉宋大明年間的襄陽土斷〉,日文原文收入在安田氏著《六朝政治史の?究》
  20. ^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21. ^ 唐長孺,〈門閥的形成及其衰落〉,《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
  22. ^ 川勝義雄著,徐谷?、李濟滄譯,〈第三篇第一章:劉宋政權的成立與寒門武人〉、〈第三篇第二章:《世說新語》的編纂-元嘉之治的一個側面〉,《六朝貴族制社會?究》。川勝義雄用日本學界慣用的「貴族制」來稱呼門閥體制,他所稱「被排出在軍權之外的貴族」(頁238),其實指的是文化士族
  23.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三》:「(劉義康)嘗謂劉湛曰:「王敬弘、王球之屬,竟何所堪!坐取富貴,復那可解!」〔胡三省注:王敬弘恬淡有重名,王球簡貴虛靜,皆以門望位八坐,不以文案關心,故義康云然。〕」
  24. ^ 唐長孺,〈士人蔭族特權和士族隊伍的擴大〉,《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25. ^ 魏收,《魏書?卷九十七?島夷劉裕傳》:「(劉彧)綱紀不立,風政頹弊,境內多難,民庶?然。遂廣募義勇,置?部曲。於是官品淪?,士人渾亂,民???,咸願來奔矣」,這也是?何蕭道成登基?齊帝以後,首要大事就是詔「斷?募」,作?重建士族制度的第一步。
  26.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一》:「魏主聞之,治兵將伐夏,群臣咸曰:「劉義隆兵猶在河中,〔言在黃河之中流。〕捨之西行,前寇未必可克,而義隆乘虛濟河,則失山東矣。」〔此山東謂太行、?山以東,?河北之地〕魏主以問崔浩,對曰:「義隆與赫連定遙相招引,以虛聲唱和,共窺大國,義隆望定進,定待義隆前,皆莫敢先入;譬如連?,不得俱飛,無能?害也。」
  27. ^ 鄭欽仁等,《魏晉南北朝史》,第九章〈從拓跋到北魏〉,此章由張繼昊撰寫
  28. ^ 趙翼,《?二史?記》卷十四〈南北朝通好以使命?重〉
  29.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六》488年條:「魏遣兵擊百濟,?百濟所敗。〔胡三省注:據李延壽《南史》,其先以百家濟海,後浸?盛以立國,故曰百濟。(東)晉世句麗略有遼東,百濟亦據有遼西、晉平二郡地。〕」
  30. ^ 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與東亞世界的成立〉,收入在《日本中國史?究年刊2007年度》
  31. ^ 五世紀的高句麗人口大約在300萬以上,次於劉宋的五、六百萬人;七世紀高句麗在失去富庶的漢江流域以後,仍有69萬戶,人口至少350萬
  32. ^ (韓)盧泰敦著、張成哲譯,《高句麗史?究》(台北:學生書局,2007)
  33. ^ (唐)李延壽,《南史?卷七十九?高句麗傳》
  34. ^ 馬司培羅《占婆史》第二章《起源》,臺灣商務印書館,31─34頁。
  35. ^ 《水經注疏》卷三十六,?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江蘇古籍出版社,3014頁。
  36. ^ 馬司培羅《占婆史》第二章《起源》,臺灣商務印書館,34─38頁。
  37. ^ 萬繩楠 (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四章〈南北其他民族問題〉,第372頁。
  38. ^ 《後漢書 卷第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李賢注:今辰州盧溪縣有武山。黃閔《武陵記》曰:山高可萬?、山半有槃瓠石室、可容數萬人。」
  39. ^ 朱大渭 ,〈南朝少數民族?況及其與漢族的融合〉,《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
  40. ^ 安田二?,〈晋安王劉子勛の反?と豪族?土豪層〉,《六朝政治史の?究》
  41. ^ 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
  42. ^ 萬繩楠編,《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第十一篇〈楚子集團與江左政權的轉移〉
  43. ^ 安田二?,〈南齊高帝の革命軍團と淮北四州の豪族〉,《六朝政治史の?究》;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第五章第四節〈淮陰集團和蕭道成之?起〉
  44. ^ 韓樹峰,〈?齊豪族在南北朝的變遷〉,《南北朝時期淮漢?北的邊境豪族》
  45. ^ 此據(梁)沈約,《宋書?州郡志》;?外(唐)杜佑之《通典?食貨》則紀錄464年劉宋有906,874戶、4,685,501人
  46. ^ 杜正勝考察秦漢到唐宋的家庭型態,認?曹操取消商?的「分家令」之後,六朝時代的一戶大約六七口以上,最少也有六口。見杜正勝:《傳統家族試論》,《大陸雜誌》第65卷第2、3期
  47. ^ 閻守誠,《中國人口史》,頁120
  48. ^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298頁。
  49. ^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04頁。
  50. ^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240頁。
  51. ^ 復旦大學(1982年):《中?古代???史》第三章〈封建社?三??晋南朝的??〉,第73頁。
  52. ^ 《宋書 卷第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江南之?國盛矣,雖南包象浦,西括?山,至於外奉貢賦,內充府實,止於荊、揚二州。……地廣野?,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53. ^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61頁。
  54. ^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48頁。
  55. ^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74頁。
  56. ^ 《文心雕龍?明詩》?「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驪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
  57. ^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三編第二章《斷代史的延續》,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289至290頁。
  58. ^ 潘德深(1994年)《中國史學史》第三篇《魏晉南北朝史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100至101頁。
  59.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劉宋 ?面存??? ,存于 互???案? ) 於2011年4月1日?閱
  60. ^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五章《魏晉南北朝的學術與信仰》,第199頁。
  61. ^ 《?山水序》:「且夫昆崙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暎,則昆、?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
  62. ^ 萬繩楠 (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51頁。
  63. ^ 《宋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周朗》:?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異計,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亦八家而五矣。凡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饑寒不相恤,又嫉謗讒害,其間不可稱數。?

?源 [ ?? ]

書籍
中?朝代 :中?南方地?政?
前朝
晋朝 · ?晋
南朝 ·
420年7月10日 ? 479年5月31日
后朝
南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