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舊五代史 - ?基文?,自由的??? 跳?到?容

舊五代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舊五代史  北宋
薛居正  等
宋薛居正等奉?撰。考晁公武《 讀書志 》云:「開寶中,詔修梁唐晉漢周書。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宰相薛居正等監修。」《 玉海 》引《中興書目》云: 開寶六年 四月戊申,詔修五代史,七年閏十月甲子書成。凡百五十卷,目錄二卷。爲紀六十一、志十二、傳七十七。多據累朝實錄。及范質《五代通錄》爲?本。其後歐陽修別撰《 五代史記 》七十五卷,藏於家,修沒後,官爲刊印,學者始不專習薛《史》,然二書猶竝行於世。至金章宗 泰和七年 ,詔學官止用歐陽修史,於是薛史遂微。元明以來,罕有援引其書者,傳本亦漸就湮沒,惟明內府有之,見於《文淵閣書目》。故《 永樂大典 》多載其文,然割裂淆亂,已非居正等篇第之舊。恭逢聖朝右文稽古,網羅放佚,零?斷簡,皆次第編摩。臣等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所引薛《史》,甄錄條繫,排纂先後,檢其篇第,?得十之八九,又考宋人書之徵引薛《史》者,每條採錄,以補其闕,遂得依原本卷數,勒成一編。晦而復彰,散而復聚,殆實有神物呵護,以待時而出者,遭逢之幸,洵非偶然也。歐陽修文章,遠出居正等上,其筆削體例,亦特謹嚴。然自宋時論二史者,卽互有所主。司馬光作《 通鑑 》,胡三省作 《通鑑》註 ,皆專據薛《史》而不取歐《史》。沈括、洪邁、王應麟輩,爲一代博洽之士,其所著述,於薛歐二史。亦多兼採,而未嘗有所軒?。蓋修所作,皆刊削舊史之文,意主斷制,不肯以紀載叢碎自貶其體,故其詞極工,而於情事或不能詳備。至居正等奉詔撰述,本在宋初,其時秉筆之臣,?多逮事五代,見聞較近,紀傳皆首尾完具,可以徵信,故異同所在,較核事蹟,往往以此書爲證。雖其文體平弱,不免敍次煩?之病,而遺聞?事,反藉以獲傳,實足爲考古者參稽之助。又歐《史》止述《司天》、《職方》二考,而諸志俱闕。凡禮樂職官之制度,選擧刑法之沿革,上承唐典,下開宋制者,一?無徵,亦不及薛《史》諸志,爲有裨於文獻。蓋二書繁簡,各有體裁,學識兼資,難於偏廢。昔修與宋祁所撰《 新唐書 》,事增文省,足以括劉?舊書,而?書仰荷皇上表章,今仍得列於正史,況是書文雖不及歐陽,而事蹟較備,又何可使隱沒不彰哉!謹考次舊文,釐爲梁書二十四卷、唐書五十卷、晉書二十四卷、漢書十一卷、周書二十二卷、世襲列傳二卷、僭僞列傳三卷、外國列傳二卷、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別爲目錄二卷。而蒐羅排纂之意,則著於凡例,?不贅列焉。

四庫全書 [ ?? ]

舊五代史 (四庫全書本)

梁書 [ ?? ]

  • 卷一     梁書一: 太祖本紀一
  • 卷二     梁書二: 太祖本紀二
  • 卷三     梁書三: 太祖本紀三
  • 卷四     梁書四: 太祖本紀四
  • 卷五     梁書五: 太祖本紀五
  • 卷六     梁書六: 太祖本紀六
  • 卷七     梁書七: 太祖本紀七
  • 卷八     梁書八: 末帝本紀上
  • 卷九     梁書九: 末帝本紀中
  • 卷十     梁書十: 末帝本紀下
  •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一
  •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二
  •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朱瑄 朱瑾 時溥 王師範 劉知俊 楊崇本 蔣殷 張萬進
  •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羅紹威 趙? 王珂
  •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五 韓建 李罕之 馮行襲 孫德昭 趙克裕 張?思
  •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六 葛從周 謝?章 胡? 張歸? 張歸厚 張歸弁
  •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七 成汭 杜洪 田? 趙匡凝 張佶 雷滿
  •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八 張文蔚 薛貽矩 張策 杜曉 敬翔 李振
  •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九 氏叔琮 朱友恭 王重師 朱珍 李思安 鄧季筠 黃文靖 胡規 李? 李重胤 范居實
  •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十 謝瞳 司馬? 劉? 王敬? 高? 馬嗣勳 張存敬 寇?卿
  •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十一 龐師古 ?存 符道詔 徐懷玉 郭言 李唐賓 王虔裕 劉康乂 王?章 賀德倫
  •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十二 楊師厚 牛存節 王檀
  •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十三 劉? 賀? 康懷英 王景仁
  •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十三 李珽 盧曾 孫? 張俊 張衍 杜荀鶴 羅隱 仇殷 段深

唐書 [ ?? ]

  •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本紀上
  •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本紀下
  •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本紀一
  •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本紀二
  •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本紀三
  •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本紀四
  •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本紀五
  •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本紀六
  •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本紀七
  •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本紀八
  •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本紀一
  •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本紀二
  •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本紀三
  •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本紀四
  •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本紀五
  •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本紀六
  •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本紀七
  •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本紀八
  •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本紀九
  •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本紀十
  •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本紀
  •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本紀上
  •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本紀中
  •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本紀下
  •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一
  •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二
  •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三
  •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四 李嗣昭 裴約 李嗣本 李嗣恩
  •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五 李存信 李存孝 李存進 李存璋 李存賢
  •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六 王鎔 王昭誨 王處直
  •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七 康君立 薛志勤 史建? 李承嗣 史儼 蓋寓 伊廣 李承勳 史敬鎔
  •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八 周德威 符存審
  •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九 郭崇韜
  •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十 趙光逢 鄭? 崔協 李琪 蕭頃
  •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十一 丁會 閻寶 符習 烏震 王瓚 袁象先 張溫 李紹文
  •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十二 李襲吉 王緘 李敬義 盧汝弼 李德休 蘇循
  •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十三 安金全 安元信 安重? 劉訓 張敬詢 劉?琮 袁建? 西方? 張遵誨 孫璋
  •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十四 孟方立 張文禮 董璋
  •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十五 張全義 朱友謙
  •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十六 ??威 王晏球 戴思遠 朱漢賓 孔勍 劉玘 周知裕
  •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十七 李建及 石君立 高行珪 張廷裕 王思同 索自通
  •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十八 安重誨 朱弘昭 朱洪實 康義誠 藥?稠 宋令詢
  •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十九 豆盧革 韋? 盧程 趙鳳 李愚 任?
  •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二十 薛廷珪 崔沂 劉岳 封舜卿 竇夢徵 李保殷 歸? 孔邈 張文寶 陳乂 劉贊
  •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二十一 張憲 王正言 胡裝 崔貽孫 孟鵠 孫岳 張延朗 劉延皓 劉延朗
  •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二十二 元行欽 夏魯奇 姚洪 李嚴 李仁矩 康思立 張敬達
  •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二十三 馬郁 司空? 曹廷隱 蕭希甫 藥縱之 賈馥 馬縞 羅貫 淳于晏 張格 許寂 周玄豹
  •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二十四 張承業 張居翰 馬紹宏 孟漢瓊
  •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二十五 毛璋 ?嶼 溫韜 段凝 孔謙 李?
  •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二十六 康延孝 朱守殷 楊立 竇廷琬 張虔釗 楊?溫

晉書 [ ?? ]

  •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本紀一
  •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本紀二
  •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本紀三
  •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本紀四
  •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本紀五
  •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本紀六
  •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本紀一
  •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本紀二
  •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本紀三
  •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本紀四
  •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本紀五
  •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一
  •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二
  •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三 景延廣 李?韜 張希崇 王庭胤 史匡翰 梁漢? 楊思權 尹暉 李從璋 李從溫 張萬進
  •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四 桑維翰 趙瑩 劉? 馮玉 殷鵬
  •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五 趙在禮 馬全節 張筠 華溫琪 安崇阮 楊?詢 李承約 陸思鐸 安元信 張朗 李德? 田武 李承福 相里金
  •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六 房知溫 王建立 康福 安?威 李周 張從訓 李繼忠 李頃 周光輔 符?饒 羅周敬 鄭琮
  •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七 姚? 呂琦 梁文矩 史圭 裴? 吳承範 盧導 鄭韜光 王權 韓? 李?
  •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八 盧質 李專美 盧詹 崔? 薛融 曹國珍 張仁愿 趙熙 李遐 尹玉羽 鄭雲?
  •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九 ?從簡 潘環 方太 何建 張廷蘊 郭延魯 郭金海 劉處讓 李瓊 高漢筠 孫?韜 王傅拯 ?瓊 李?珣
  •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十 皇甫遇 王? 梁漢璋 白奉進 盧順密 周環 沈贇 吳巒 翟璋 程福贇 郭璘
  •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十一 孔崇弼 陳保極 王瑜 張繼祚 鄭阮 胡饒 劉遂? 房暠 孟承誨 劉繼勳 鄭受益 程遜 李郁 鄭玄素 馬重績 陳玄
  •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十二 范延光 張從賓 張延播 楊光遠 廬文進 李金全
  •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十三 安重榮 安從進 張?澤 趙德鈞 張礪 蕭翰 劉晞 崔廷勳

漢書 [ ?? ]

周書 [ ?? ]

列傳 [ ?? ]

[ ?? ]

附錄 [ ?? ]

本作品 原文沒有標點 。後來方便今人?讀,而加入標點符號的版權狀況可能是:

  1. 若由維基文庫用戶自己的方式加入標點符號,依據 知?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CC BY-SA 4.0) 及GNU自由文??可?(GFDL)的?款?出。
  2. 1999年7月12日,中?人民共和??家版?局版?管理司?于古籍?点等著作???的答?《 ?司1999第45? 》,???加?点不足以有?作性,但按照《 中?人民共和?民法通? 》(?由《 中?人民共和?民法典 》取代其地位)的公平和等价有?原?,利用他人的智力??,至少??支付相?的?价。此?民法通?的公平和等价有?原??著作?是分?的??。
  3. 中華民國94年(2005年)4月15日,中華民國經濟部智慧財?局 智慧財?局解釋令函 存? )也認爲僅對古文加標點不足以取得新著作權。

?請參見:章忠信《著作權筆記· 句讀的著作權保護

Public domain Public domain false false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于 公有?域 ,因?作者逝世已?超?100年,?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 Public domain false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