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與愛迪生?駕齊驅,電力巨頭西屋電器殞落的糊塗發展史 | 哈佛商業評論?與世界一流管理接軌

營運管理 曾與愛迪生?駕齊驅,電力巨頭西屋電器殞落的糊塗發展史

曾與愛迪生?駕齊驅,電力巨頭西屋電器殞落的糊塗發展史

曾與愛迪生並駕齊驅,電力巨頭西屋電器殞落的糊塗發展史

T. Schneider/shutterstock

西屋(Westinghouse)在當年是與奇異電器(GE)?駕齊驅的兩大電力巨頭,?何在百年之後煙消雲散?失落百年的荒唐發展過程,可以是台灣企業的?一種反面?材。

電力爆起的發明家年代

喬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是一間機械廠德裔美國移民老?的二代,他從年輕時就開始自己的發明之路,雖然沒有接受正式?育,?發明了第一個火車空壓煞車系統。他於1886年創立西屋,?進行多項發明後,買下特斯拉(Nikola Tesla)的交流電(AC)發電機專利,開始推廣交流電的發電與輸電設備,?機械電氣化,甚至紐約地鐵供電。

威斯汀豪斯最有名的事件,就是與愛迪生(Thomas Edison)及他創立的奇異電器之間爆發「電流大戰」;當時西屋推行交流電,而奇異推行直流電(DC)。最後西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提供電力,??得尼加拉瀑布的水力電廠的發電機合同,以此打下基礎,成?電力巨頭。

奇異與西屋兩大電力巨頭,之後經歷一連串的專利侵權互相訴訟,最後達成停火協議,成?兩?壟斷的態勢。經歷20年順風順水的發展後,西屋已經成?擁有5萬名員工的巨型企業。然而威斯汀豪斯身?發明家,對企業發展沒有經驗,不僅在管理上遭受考驗,資金來源也是一大問題。

愛迪生的通用電氣於1892年被銀行家整?,?把他掃地出門,威斯汀豪斯目睹這樣的慘痛經驗,在面對快速成長機會的資金需求時,他不想因?增資,而讓自己的控制權被稀釋或喪失,因此選擇陸續發行高息債券來籌資,以因應成長。但人算不如天算,威斯汀豪斯遇到1907年百年一見的金融恐慌,西屋面臨債務危機,被債權銀行接管。摩根(J.P. Morgan)指派銀行家重組一個新的董事會,威斯汀豪斯被董事會架空,直到1914年去世。至此,西屋成?一個沒有控制股東的專業領導型公司。

專業年代的混亂多角化發展

在電力巨頭的壟斷及多項專利發明基礎下,西屋快速發展。1910年累積了無線通信領域的專利,遂將連鎖廣播電台發展?西屋的重要業務。1920年代更進入白色家電領域,從小家電如電煮爐,到大家電如洗衣機及電?箱等;家電成?西屋發展的重要領域。之後,西屋於1927年透過收購進入電梯業務。1930年爆發經濟大蕭條,?重打擊美國工業,西屋因而放緩發展?步。1941年,西屋開始進入軍工領域,成?雷達的主要承包商之一。西屋的雷達在日軍入侵珍珠港之前發出警報,二戰期間的軍工需求更讓西屋?狂發展。

戰後40年是混亂的多角化發展時期。西屋在1950年代,從軍工業進一步加入核電與航太領域。在經歷與行業對手的壟斷醜聞後,西屋雖然透過內部改革止血,但推動的多角化?業互不相關,反而大幅虧損,讓股價從高點55元降到低點8元。此外,包?銷???與核能設備,但沒有避險措施,導致鉅額虧損。長期的?散管理,讓西屋的核能設備故障,造成1979年的三?島核安事件。核安意外後,西屋進行大幅度資?置換,?狂出?70家低利潤的事業單位,?購入55家企業,經營重心從家電轉向軍工業,年銷?達到110億美元,西屋電氣也成?美國第28大的公司。

?在金融操作的百年企業

然而這個穩定是短暫的,西屋旗下的金融體系開始拖?母公司。子公司西屋信貸於1961年成立,在1980年代過度放款,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債券,?厚的獲利讓原本20億的資?快速成長到100億。好景不常,到了1991年房地?行業觸底時,大量信貸客戶違約,第二季營收大虧16億美金,西屋信貸在投資銀行Lazard的推薦下將10億??債上市出?,此?導致信譽破?,拖累母公司讓利潤下降到2.68億,?需再投入15億美元現金,以維持其信用評等及債務比。

在出?無望也無法結束經營的兩難下,1993年西屋決定合?子公司,承擔所有債務,沖銷11.3億元,?減少母公司派息以求自救。此外,西屋以30億美元將國防航空業務出?給馬丁瑪麗埃塔(Martin Marietta),隨後出?軟性?料裝?等短期利潤增長的業務,來籌集現金,以求度過難關。

西屋終結者:1995年開始的支解行動

?了重振公司,西屋的董事會於1993年任命麥可.喬登(Michael H. Jordan)?CEO,他曾擔任麥肯錫(McKinsey)顧問、百事公司(PepsiCo)財務長及CD&R的私募基金負責人。這個電氣?業的外行人,面臨西屋廣播及工業這兩大業務的去留,做出這樣的決定:出?工業祖?,以及收購廣播業對手後再全部一起出?。

喬登在1995年以59.57億美元,收購美國商業無線電視網──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西屋當時僅市?44億元,竟然?債50億美元,以小吃大收購CBS,從此成?廣播界的龍頭,甚至在1997年直接將西屋改名?CBS,引發市場譁然。

同時,喬登開始陸續出?旗下工業資?,大批工業元老被遣散。喬登將輸電控制業務賣給伊頓公司(Eton),國防電子業務賣給諾斯羅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1997年9月,以25億將冷?設備出?給特靈(Trane technologies);1997年11月,以15.2億將發電業務出?給西門子(Siemens);1998年5月,以2.65億將自動控制業務出?給艾默生電器(Emerson);在1999年將剩餘的核能業務資?,以11億的代價加上商標權,重組?西屋電氣公司,出?給英國核能燃料公司(BNFL)。最終,已改稱?CBS的西屋公司,在2000年以35.6億出?給傳媒娛樂集團Viacom。至此,當年由喬治.威斯汀豪斯創立的百年西屋集團,徹底被肢解出?完畢。

有毒資?的轉手

然而故事?未結束,?了符合美國能源部要求,接手西屋電氣的BNFL將資??成三?:商業核能、國防核能,及非國防核能,其中核能業務的轉手,造成?一個百年巨人的殞落。

2006年,BNFL?了回歸英國核心業務,決定出?西屋核能。三菱、通用、東芝三方競標,最後東芝以54億高價得標。東芝的業績在2005年的前10年間,一直在6兆日圓徘徊且高負債,在2000年前是全球第四大晶片商及第三大電腦商。

東芝的時任社長西田厚聰,之所以買下西屋核能,是希望押注半導體與核能,以期?美國奇異及法國阿海琺(AREVA)在核能領域一較高低,然而2008年爆發金融風暴,他下令財務做假,以虛增收入、延後認列費用。之後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起因是西屋的核能冷?設備故障,東芝無奈在2017年3月宣告子公司西屋核能破?。西屋拖倒了東芝,而東芝最終也於2023年出?給日本?業?伴(JIP)。

2018年,加拿大私募基金Brookfield以46億元向東芝收購西屋核能,銀行融資約30億美元。2022年時,Brookfield以78.75億的企業??,出?49%的股權給加拿大的Cameco。這是一間全球最大的??公司,收購西屋就能整合上下游?業,而Brookfield出?的獲利約六倍,利潤45億美元。

如今「西屋集團」已經不存在,現今可見的家電官網是中國代工廠。西屋核能業務雖然引用了西屋商標的資?,然此西屋已經非當日西屋。


學習點

企業主面對快成長的際遇,?不想失去控制權,也不採股權籌資以避免稀釋,轉用?債經營是常見手段。但是遇上不可預測的金融風暴時,英雄也會變成狗熊,可見風險管理是企業經營不可缺的一環。喬治.威斯汀豪斯的高風險籌資策略,不僅讓他失去財富與企業,也讓企業瀕臨破?的邊緣。

雖然西屋沒有大股東的牽引與制約,雖得以放手發展,亦如同脫?野馬,從電力、有線電視、家電、軍工、能源,還有廣播等,?著市場隨波逐流,一路無主轉型,還持續轉手置換資?。策略不連貫,以及盲從市場局勢的結果,導致優質資??了救急滅火都在最低點出?,這是典型追求短期績效的結果。

這個無主的「糊塗企業」缺乏大股東監督,道德品德失控,治理弊端不斷,而且?了追求短期績效,差點被旗下金融體系拖?。轉型不斷、交易不停;人來人往、無人負責;管理?散、弊端叢生。最後?來外行金融家,將最?錢的本業切碎出?,??債以小吃大非本業,再賣掉自己;這是一個典型的「糊塗企業」,完全沒有中心思想。

或許,威斯汀豪斯當初身?電力雙雄的創業家,不要過度在意「控制」議題,選擇適度融資,而非全然?債擴張,公司便不會債務失控無主。有長線的責任股東(Responsible shareholder)監督,公司才容易保持核心事業不失焦,不容易有道德弊端及壟斷官司,也較能避免工程方面的人?疏失,免去多次核災事故。

回顧西屋的發展,人們緬懷的還是當初起頭的創業家,威斯汀豪斯的發明初衷讓生活更加美好,至於他的企業糊塗發展史,則宛如一陣過往雲煙。

- "漢字路" 한글한자자동변환 서비스는 교육부 고전문헌국역지원사업의 지원으로 구축되었습니다.
- "漢字路" 한글한자자동변환 서비스는 전통문화연구회 "울산대학교한국어처리연구실 옥철영(IT융합전공)교수팀"에서 개발한 한글한자자동변환기를 바탕하여 지속적으로 공동 연구 개발하고 있는 서비스입니다.
- 현재 고유명사(인명, 지명등)을 비롯한 여러 변환오류가 있으며 이를 해결하고자 많은 연구 개발을 진행하고자 하고 있습니다. 이를 인지하시고 다른 곳에서 인용시 한자 변환 결과를 한번 더 검토하시고 사용해 주시기 바랍니다.
- 변환오류 및 건의,문의사항은 juntong@juntong.or.kr로 메일로 보내주시면 감사하겠습니다. .
Copyright ⓒ 2020 By '전통문화연구회(傳統文化硏究會)' All Rights reserved.
 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