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英屬香港 -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英屬香港

英??地

英屬香港 (英語: British Hong Kong ),是指1841年至1941年及1945年至1997年期? 英? 治下的 香港 。統治時期一般稱? 香港英治時期 英治香港 或者 港英時期

香港
Hong Kong
1841年-1941年
1945年-1997年
格言: Dieu et mon droit (法文)
我權天授
?歌: 天佑國王/女王
1842年割香港島(紅色),1860年割九龍半島(紅色),1898年租借新界(紅框內)
1842年割香港島(紅色),1860年割九龍半島(紅色),1898年租借新界(紅?內)
地位 英? 直轄殖民地 (1842年-1941年,1945年-1981年)
英?屬地 (1981年-1997年)
首都
?最大城市
赤柱 [1] (1841年)
維多利亞市 (1841年-1941年,1945年-1997年)
常用?言 英? ??
英?君主  
??1841年-1901年
?多利?女王
??1901年-1910年
?德?七世
??1910年-1936年
?治五世
??1936年
?德?八世
??1936年-1941年,1945年-1952年
?治六世
??1952年-1997年
伊?莎白二世
香港總督  
??1843年-1844年
?甸乍 (首任)
??1992年-1997年
彭定康 (末任)
輔政司/布政司  
??1843年
麻恭 (首任)
??1993年-1997年
陳方安生 (末任)
?史  
1841年1月26日
?? 南京?? 割香港島
1842年8月29日
1860年10月24日
1898年6月9日
1941年12月25日-1945年8月30日
1997年7月1日
面?
1848 80.4平方公里
1901 1,042平方公里
人口
??1991年??
560萬
人??展指? 0.808
?高 ?高
?? 港元 (HKD) (1862年起)
ISO 3166? HK
前身
?承
1841年:
新安縣
1945年:
日?香港
1993年:
九龍寨城
1941年:
日?香港
1997年:
香港特別
行政區
今?于  中?人民共和?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省 深?市 (部分邊界海域)

稱謂

??

英屬香港經年之間,覆蓋範圍有過變遷。「香港」用作英國殖民地名之後,直指香港島及附屬領域。其後英國取得九龍、租借新界,地理上以大香港(英?:Greater Hong Kong)稱香港全境,以分別香港島和香港仔。官方以外,一般人都會直稱 香港 。官方英文初期?作「Hongkong」,戰後「Hong Kong」成?通用?法。當時管治香港的政府稱?香港政府(Hong Kong Government)或(Government of Hong Kong),日本語則作「香港政廳」。

中國共?黨 或香港 左派 媒體對英?治下的 香港政府 稱作 香港英國政府 香港英國當局 ,簡稱 港英政府 港英當局 。起初1960年代的 六七暴動 期間,香港親北京的左派勢力便經常以「港英」稱呼當時的殖民地政府 [2] ,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港英政府」 [3] ,「港英」一詞亦可用來形容一切與英屬香港有關的事物 [4] [5] ,而英國統治時期的香港又可稱?「港英時期」 [6]

歷史

??

割讓香港至二戰

??

1842年至1898年, ?政府 先後割讓 新安縣 城外50公里的 香港島 九龍半島 及租借 新界 英國 ,合稱 割讓香港 。香港自古是 中原 的邊?棄土,當初連 英國人 也指香港「荒蕪、無價?」,後來才發現?是優良 港口 [7]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香港 避過了 德國 軍艦的攻擊。1941年12月, 大日本帝國 ?襲美國珍珠港 六小時後?襲英屬香港, 香港保衛戰 爆發,英軍和加拿大援軍激戰17天後不敵,日軍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 香港日?時期 。?除日?時期,英國總計統治香港55,804天(?152年9個半月) [註 1]

戰後至1960年代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 波茨坦公告 》投降,英國皇家海軍於8月30日抵達 維多利亞港 結束 香港日?時期 香港重光 後由 夏? 少將領導的臨時軍政府管治至1946年4月 [8] 。1946年5月, 楊慕琦 回港復任總督,軍政府統治時期結束,恢復 三權分立 的管治制度 [9] 。至於二戰後的中國大陸地區則因爲 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 與共?黨爭奪執政權?爆發 內戰 ,後者取勝後於1949年10月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共高層對英屬香港的方針是「?期打算,充分利用」 [10] ,沒有立?向英國討論香港主權的問題。戰後的香港在英國統治下得以避開中國的內戰、政治?爭及 文革 等動亂,香港於戰後的經濟及社會發展亦得以打下根基 [9] 。1945年起至1960年?起 逃港潮 ,大量中國大陸居民以合法及非法途徑逃難來香港。1950年代,因 中國人民志願軍 參與 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遭 聯合國 禁運,香港亦因此從 轉口港 轉?發展 工業

香港在1950及1960年代發生三次動亂。逃難來港的 親國民黨 人士與親共?黨人士因爲政見矛盾及積怨日深,前者在1956年10月10日發起騷亂?與後者發生激烈的集體打?,這場 雙十暴動 雖於3天後被平息,但死亡人數達到59人,成爲最多人喪生的暴動。1966年,因爲 天星小輪加價事件 引發歷時兩?的 六六騷亂 。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 文化大革命 [11] 香港工委 與香港左派組織於1967年發起 六七暴動 [12] ,1967年7月香港邊境發生 沙頭角槍戰 ,六七暴動在8月演變爲8千多個?假炸彈的恐怖活動 [13] ,造成嚴重死傷,香港政府於1967年12月尾成功平息這場歷時8個多月的左派暴動。

1970至1990年代

??

196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邁入高速成長期,累積的財政儲備有較大的提升,1970年代開始有餘裕增加各種社會福利 [14] 。經歷過1960年代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政策方針,吸納更多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改善政府?普?大?的?通,成立民政事??,?探討政制民主化。1973年受 第一次石油危機 影響,香港經歷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在 香港總督 麥理浩 爵士 推動下, 地下鐵路 開始建造, 廉政公署 成立,開始實施 九年免費?育 ,?進一步擴展 公共房屋 計劃,如 十年建屋計劃 居者有其屋計劃 ,皆?香港未來的 經濟奇蹟 奠定基礎 [15]

1984年1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趙紫陽 與英國首相 戴卓爾夫人 在北京簽訂《 中英聯合聲明 》,確認1997年7月1日 英國結束對香港的統治,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6]

1997年

??

1997年7月1日, 香港交接儀式 進行,在國際上改稱 中國香港 香港特?行政區 正式成立,英屬香港時期正式結束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 香港特?行政區政府 依照《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以 一國兩制 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 的方式管治香港, 五十年不變

政治

??

英屬香港共經歷六位英國君主,分別是 ?多利?女王 ?德?七世 ?治五世 ?德?八世 ?治六世 伊?莎白二世 ;每位君主都在香港留下相應紀念事物或地名。

英國君主 是英屬香港的最高統治者, 香港總督 是英國君主的全權代表 [18] 。初期香港主要官員全由英?人擔任,但後逐漸接納華人進入政府部門,如 陳方安生 曾蔭權 都是英治時期的官員,?直接過渡至特區時期。

1842年, ?政府 割讓香港島予英?。當時仍?英國全權代表的 ?甸乍 於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發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稅之埠,準各國貿易,?尊重華人習慣」。?多利?女王1843年4月5日頒發《 英皇制誥 》,《制誥》在同年6月抵港,而 耆英 與?甸乍於6月26日在香港就《 南京條約 》換約,?甸乍遂依據《制誥》,正式成?首任香港總督。

?甸乍上任總督後,隨?依據《英皇制誥》成立 香港政府 (英語: Hong Kong Government ),設立 行政局 定例局 最高法院 。當中,?甸乍在1843年8月宣佈委任三名官守議員加入定例局。該三名官守議員分別? 莊士敦 (前護理總督)、 摩理臣 (商務總監中文秘書兼傳譯員)及 金尼 (首席裁判司),因此定例局最初連總督在內,只有四名成員。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行首次會議,?在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 香港法例

香港總督由英國任命,由英國議會監察,行政局及定例局(其後稱?立法局)議員由政府委任,大多數?官守議員。1850年,立法局首度引入非官守議員,至1880年委任首名華人議員 伍廷芳 。行政局到1896年才開始有非官守議員,同年香港 首次?行公投 [19]

開埠初期,在港居留的英國人曾數度力促成立自治政府,英廷一直不予首允,稱香港華人?多數,不會由少數歐籍人士統治。其後,一個類似市議會的機構潔淨局( 市政局 前身)於1883年成立,1887年起引入由選??生的成員。?生局於1936年改組?市政局。初期香港殖民地政府有意從英國借調官員管理華人,但這種?行的政制,從未認?施行,其後因罪案日多,終於在1865年廢除這個制度,以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原則取代。是年英廷大幅修訂香港總督的訓令,規定“任何法例若對亞、非裔人士有所禁制,而歐籍人士則不受其限者”,總督均不得批准施行。政府把香港當作開放的營商貿易之地,採取“放任政策”,一切秉公辦理 [20]

經濟

??
 
1983年正在發展的 沙田新市?
 
1988年的 維多利亞港 ,當時 中銀大廈 正在興建

1842年成? 自由港 後,香港便成?區內一個重要的 轉口 港。多間英國 洋行 在香港設立,吸引不少華人從事與貿易相關的業務,如搬運及運輸等。部?華商在香港設立南北行經商。工業方面,早年香港主要依賴造船業,在 紅? 香港仔 等地均設有船塢。 香港開埠 初期政府不收取任何稅款,只依賴賣地及牌照等收入,自1850年代起收取小量稅項,但由於一直不抽關稅,故對香港經濟發展影響甚微。

20世紀初,除了秉承以往的轉口貿易外,香港的工業也開始有所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 歐洲 工業生?受到影響,使香港多了不少工廠,以 九龍 一帶?多。1930年代,當時全球 經濟大蕭條 ,銀本位貨幣制度受到衝擊,都對香港經濟構成一定影響。1937年,港元正式成?香港法定貨幣。同年 抗日戰爭 全面爆發,香港成? 中國大陸 的重要對外?口,大量物資經香港進入中國。香港在 太平洋戰爭 及日?時期的經濟受到嚴重破壞。戰後香港經濟逐漸由工業主導,1950年代 韓戰 爆發後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變得惡劣,香港轉口貿易下降,但與此同時歐美國家在二戰後的經濟有較快的發展,對工業?品需求增加,由於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與西方先進國關係良好,有助獲取歐美訂單及生?技術,其時香港勞動力充足,製品物美價廉,香港?品因而遠銷歐美 [21] ,1960年代起漸漸發展爲輕工業?品的出口中心,在工業化下香港經濟開始起飛。當時的 新加坡 南韓 台灣 亦經歷相似的經濟發展軌跡,國民生?總?較過往有顯著增長,於1980年代與香港被合稱爲 亞洲四小龍

1970年代起,香港市民的經濟水平有較大的提升。1985年香港 人均GDP 達到10,204 美元 [22] ,跨過當年爲10,000美元起的 已開發國家 經濟水平的門檻。香港製造業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式微,因素甚多,包括在1970年代後期,香港的土地價格開始上漲,房屋、地?成?新興商業活動,原本預留作興建工廠的土地都被改?興建住屋及大型商場之用。與此同時,薪資成本較高的西方國家開始憂慮來自日本、南韓、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工業製品對國內生?類似?品的工業廠商構成的競爭,逐漸實施貿易保護政策保障本國工人就業,增加對香港商品的進口關稅 [21] ,提高香港?品的銷?成本。而在 十年文革 結束後,1978年中國大陸經濟開始改革開放,香港廠商因?中國大陸可以大量提供廉價的勞動力而逐漸將工廠北移。

社會

??

醫療方面,最早建立的華人醫院?1872年創立的 東華醫院 ,?上環華人居住區的市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至今。1874年, 西營盤醫院 (政府公立醫院)成立,?是香港第一所非軍用的政府醫院。當時的主要醫院還包括 那打素醫院 雅麗氏紀念醫院 (兩者今合??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等。1960年代,行政局嘗試改善醫療系統以提供價錢低廉的健康服務給香港市民,於是醫療部門擬出一?預測未來15年市民對醫療服務的建議書。 香港流感 是一種最初1968年在香港爆發的 流行性感冒 ,該病隨後在同年傳到美國。該疫症一直持續到1969年。

治安方面,香港殖民地警隊於1844年5月1日正式成立。警隊早期的工作範圍非常廣泛,除負責治安外,還負責消防、人口登記、出入境、簽發車牌狗牌、交通以及郵政。在1967年,警隊更因在處理 六七暴動 有功,獲 英國君主 授予警隊「 皇家香港警察 」稱號。輔警則獲封 皇家香港輔助警察 ,?由 雅麗珊郡主 擔任榮譽總監,以增加他們的廉潔精神和歸屬感。警隊在香港的發展中對維持安全及穩定有其貢獻,但其貪?的習氣一直存在,對市民生活乃至有效施政都有不良的影響。直至1960年代暴動,港督 麥理浩 爵士瞭解到 貪? 問題嚴重,於1974年成立 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 。廉政公署的努力?轉警隊乃至整個社會的習慣,也令香港成?世界上最廉潔的城市之一。

?育

??

香港政府於1847年推行公立學校?育制度,補助 中文 學校的經費,?於1873年將?會學校也納入在內。首間官立學校 中央書院 (今 皇仁書院 )於1862年開辦。1887年, 香港西醫書院 成立。1971年,政府推出六年免費?制 小學 ?育,1978年推廣至中三程度。在這之前,香港的小學畢業生都要參加 香港小學會考 ,取得學歷的確認,以便投身社會工作。自從六年?制小學?育推行後,小學會考被升中試取代,作?升讀中學的競爭準則。「 九年免費?育 」推行後,升中試? 學能測驗 所取代,?於中三設立「中三淘汰試」,以篩選適合升讀高中?育的學生。

語文

??

香港?埠後,政府奉行自由港原?,尊重?人 生活方式 。政府文書以英文?準,中文在香港民?社??泛?用。1920年代,總督 金文泰 於1926年3月1日成立香港首間中文官立學校,名? 官立漢文中學 (今?金文泰中學),由?育司署的漢文視學官兼任該校校長。1928年,金文泰進一步頒佈《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規定香港的中文學校與 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 採用相同的「六三三」學制,讓中文學校學生能?銜接中國大陸的學校課程。在其提倡下, 香港大學 於1927年增設 中文系 ,?請來 前? 遺老 賴際熙 區大典 等翰林?授經典。

香港的中文媒?、中文?影等等中文?用都非常??,?1930年代第一部???影?始,香港便一直是???影的中心,香港人???的人?,亦?期占?大多?,自?埠以?,香港的中文??等媒?,亦?期是?人世界最??的中文媒?。香港?育界及 大專學生 從1970年起開始爭取香港人最常用的中文成?法定語文。香港政府於是在1971年成立公事上使用中文問題?究委員會,最終給予中文與英文同等的法定地位。1974年,政府正式修改《法定語文條例》,中文獲立?法定語文。1987年起?進一步規定所有 法例 都必須以中英文制定和頒布。 [23]

除了市區 ?語 廣州話 (通稱廣東話)之外, 香港原居民 主要以?語 圍頭話 客家話 溝通;水上人則多用?語 ?家話 鶴?話 。戰前戰後的英國及其他國家(包括後來自英國獨立者)的白人居民多數能用各種口音的 英語 。不少英語詞語融入廣州話中,各種廣州話詞語亦傳入英語,例如「巴士」、「士多」、「的士」均來自英語;「kowtow」、「dai pai dong」分別譯自「叩頭」、「 大排? 」。

漢字書體方面,英屬香港沿用??以來之 傳承字形 。與 中國大陸 新加坡 馬來西亞 分別推行 簡化字 不同,香港政府?無大力干涉書體習慣。民間時有?求方便與快捷而使用各種 簡筆字 ,但文件來往、街邊招牌、電視台、學校?學等等皆使用 傳承字 俗體 ?存。1986年, 香港?育署 語文?育學院 出版《常用字字形表》,作??育參考字形。

文化

??

文學小說

??

影視

??

戰前香港電影業始於20世紀最初。戰後香港電影及電視業在上海和東南亞華人製片人同來香港之下,發展逢勃。初年主要電影語言有國語、廣東話兩種,而國語?大部?。自70年代初起,廣東話?比例。香港電影業全盛時期,號稱「 東方荷里活 」,當中亦奠定了 功夫 片和 英雄式血灑 風格動作片的地位。

流行音樂

??

體育

??

足球 賽馬 是香港最受大?歡迎的體育運動,其中 香港足球代表隊 於1920年代開始直到1960年代後期是 亞洲 中具實力的足球隊,部?香港足球員更選擇代表 中華民國 出戰 亞洲杯 亞運會 奧運會

香港賽馬 大中華地區 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體育項目, 香港賽馬會 是全球具有影響力的賽馬會之一,每年?付大量 博彩稅 予香港政府。

單車 網球 壁球 羽毛球 等運動項目亦由英國人在早期帶入到香港,成?亞洲地區最早接受這些運動的地區。香港最後以英國屬土身?參與的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 中, 香港代表隊 李麗珊 奪得 滑浪風帆 項目的金牌,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

節日

??

香港開埠初期 的1875年,香港政府訂立《公?假期條例》(Public Holidays Ordinance),訂明公?假期和銀行假期日期,所以公?假期也俗稱「銀行假期」。其後條例經多次修訂,英文名稱亦改?General Holidays Ordinance。該條例指明政府部門在假期當日暫停辦公,亦規定銀行在假期當日無須辦理與可轉讓票據有關的付款等事宜。?得注意的是,該條例只是方便政府和商業運作,?無規定?主必須讓?員於公?假期當天放假,部??員可在公?假期放假,純粹是?主給予的額外福利。

當時洋人一般?隨 英國 的習慣慶祝節日, 華人 則慶祝 中國傳統節日 。當時洋人的假日包括 公曆新年 復活節 、英皇壽辰及 聖誕節 ;華人的假日主要? 農曆新年 冬節 ,在 ?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等傳統節日及 節氣 也會進行一些應節的活動,但不會放假。

20世紀初 香港社會 新增兩個紀念日,分別是1912年起華人的 中華民國國慶日 (10月10日)及1918年起洋人的 和平紀念日 (11月11日)。至二次大戰期間的1941年 日本軍事?領香港 前,華人與洋人的節假日通常各自?政,也沒有公?假期的 ?念

1945年8月30日 英國恢復管治香港 ,節假日的習慣得以恢復。 1947年 1月10日, 香港政府 修訂《公?假期條例》,新制訂的假期有 重光紀念日 。當時中華民國國慶日也是香港的公?假期之一,至大約 1950年代 初期,才因? 中國大陸 政權交替、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而取消。這些公?假期主要是政府、銀行業以及與銀行業關係較密切的行業(如貿易公司)所採納。

1950年代至 1960年代 期間,香港已經有正式的公?假期,但是當時 香港經濟 模式及就業市場的職位分佈,以 製造業 藍領 職業?主,基於前述的《公?假期條例》適用範圍問題,大部? 香港市民 都不能?享有公?假期。1962年4月,香港政府因遵循國際勞工公約每年最少6天有薪假期的規定,實施《工業?傭(有薪假期與疾病津貼)條例》(Industrial Employment(Holidays with Pay and Sickness Allowance) Ordinance),首次?法定假日立法,規定在工廠工作的勞動工人或月薪700港元以下的非勞動工人,可享每年6天有薪假期,分別是農曆年初一、農曆除夕或年初二、?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或隨後的元旦(由?主選擇其中1天)。這6天假期就是「法定假日」,因初期實施時的適用對象關係,所以也俗稱「勞工假期」、「工廠假期」等 [24]

該法例於 1974年 1月廢除,有關法定假日的條文則納入《?傭條例》,使《?傭條例》涵蓋的所有?員,不論是否受?於工廠,一律享有法定假日。法定假日的日數其後數度增加, 1977年 ,新增元旦、農曆年初三、重陽節、1天浮動假期(由?主選擇何時發放,下同),?增至10天; 1983年 ,新增1天浮動假期,?增至11天;至特區時期的 1997年 ,取消2天浮動假期,新增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國慶日 1999年 ,新增 勞動節 ,?增至12天,一直至今。惟與每年17天的公?假期相比,仍然少了5天。

至約 1980年代 1997年 6月30日英治時期結束期間,香港公?假期如下:

名稱 公曆日期 農曆日期 簡介及備註
每個 星期日 每個星期日 見上文。不是法定假日
元旦 1月1日 見上文。
農曆年初一 1月下旬 至
2月下旬
其中連續三天
正月初一 見上文。
農曆年初二 正月初二
農曆年初三 正月初三
?明 4月4日
4月5日
其中一天
見上文。
耶?受難節 3月下旬 至
4月下旬
其中一個連續的
星期五、六、一
見上文。不是法定假日
耶?受難節翌日
復活節 星期一
端午節 5月下旬 至
6月下旬
其中一天
五月初五 見上文。
英女皇壽辰 6月第2或第3個星期六、

及緊接其後的星期一

慶祝 英?君主 伊利沙伯二世 生日 ,但伊利沙伯二世?正的生日是 4月21日
1950 1980年代 初,公?假期定於4月21日,?伊利沙伯二世?正的生日。及後考慮到4月已有?明節及泛復活節假期,?免太多假期集中在4月,及英女皇官方壽辰?6月(因英國的天氣以6月較好)。故由 1983年 開始,公?假期改?6月,通常?6月第2或第3個星期六,及緊接其後的星期一。而由 1950 1980年代 初,7月1日亦?公?假期。

1997年 6月,英治時期結束前夕,最後一次英女皇壽辰公?假期,?配合7月1日及2日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日公?假期,故特別把英女皇壽辰公?假期定於6月第4個星期六及緊接其後的星期一,?6月28及30日,以連同6月29日星期日、7月1日及2日,串連成連續5天公?假期。
不是法定假日。

英女皇壽辰後第一個星期一
8月?最後一個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 8月最後的星期一
之前一個星期六、
8月最後的星期一
重光紀念日 。紀念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盟軍 勝利 ,香港結束3年零8個月 日治時期 英國於同年8月下旬恢復管治香港 的日子,中環 皇后像廣場 和平紀念碑 有官方紀念儀式。

1946年 起,定於 8月30日 1968年 起,改定於8月第一個星期一及8月最後的星期一。 1983年 起,改定於8月最後的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及8月最後的星期一。
不是法定假日。

英治時期結束後取消,曾新增性質類似的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公?假期(8月第3個星期一)(不是法定假日),雖然同?紀念二戰時對 戰爭勝利,但非紀念英國恢復管治香港,而是紀念1945年8月中旬 日本無條件投降 中國抗日戰爭 勝利,故日期定於8月中旬的第3個星期一。僅實行了兩年(次),?1997年 8月18日 1998年 8月17日 1999年 起,新增勞動節及佛誕?公?假期,由於政府堅拒增加每年公?假期天數,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不再是公?假期,名義上與重陽節「合?」 [25] ,實?取消,官方紀念儀式改?重陽節在 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 ?行。
2015年 適逢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宣佈該年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9月3日 ,?法定假日,全國放假1天。香港特區政府亦?隨做法,把同年9月3日定?公?假期,同時是法定假日(僅限2015年一次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定義,?1945年 9月2日 簽訂《 降伏文書 》的翌日,?9月3日)。

8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重光紀念日
中秋節 翌日 9月上旬 至
10月上旬
其中一天
八月十六 見上文。
重陽節 10月上旬 至
11月上旬
其中一天
九月初九 見上文。
聖誕節 12月25日 見上文。
聖誕節翌日 12月26日 見上文。不是法定假日。

公?假期17天,法定假日11天,法定假日?其中9天公?假期,?加2天由?主選擇何時發放的浮動假期,如?主無明文指定,則通常於英女王壽辰後第一個星期一及8月?最後一個星期一發放。

此外, 1983年 ,政府更改農曆 年初一 中秋節 翌日的補假方式。之前這些假日如適逢 星期日 ,會於該天後,?農曆 年初四 八月十七 補假;由1983年起,更改?該天前,?農曆 除夕 (農曆 十二月?九 三十 )和中秋節(農曆 八月十五 )補假,如前述,這種補假方式,可能造成假期損失,且一直維持了30年,至 2013年 才再有更改。

當時適逢星期六的公?假期(或其補假日),每年最多可達6天,最少也有3天,因耶?受難節翌日、英女皇壽辰、8月?最後一個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是 一定 適逢星期六。以 1992年 1993年 ?例,該兩年適逢星期六的公?假期,除上述3天外,1992年?有?明節、中秋節翌日、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1993年則有農曆年初一、重陽節、聖誕節。?連續兩年,適逢星期六的公?假期均?達上限的6天,還有1993年因農曆年初二適逢星期日,而以農曆除夕作補假。故此造成不少假期損失。

對日校中小學學生而言,泛英女皇壽辰和泛重光紀念日這4天公?假期中,其中3天是一定適逢星期六及/或暑假中,也是假期損失(雖然屬泛復活節的耶?受難節翌日也一定適逢星期六,但日校中小學學生已因復活節而獲復活節長假期,故此不論)。

?外, 1981年 7月29日當時的英國儲君 ?理斯王子 戴安娜 ?行婚禮當天,以及 1986年 10月21日當時的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訪港 當天,當時香港政府亦?隨 英國政府 的做法,將當天定?額外的公?假期。

註釋

??
  1. ^ 總時期以 香港島 起計。自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首尾共57,134天;?除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首尾共1,330天,合55,804天。單計 九龍 (原 界限街 以南)近133年1個月、單計 新界 (包括 新九龍 )近95年5個月。

參考資料

??
  1. ^ 《中國叢報》香港島人口統計
  2. ^ 張家偉. 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 . [ 2023-10-27 ] . (原始?容 存? 于2019-12-17).  
  3. ^ 化危機?生機 五零至七零年代的香港 . 香港地方志中心. 2020-12-28 [ 2023-10-27 ] . (原始?容 存? 于2021-01-20).  
  4. ^ 《港英時代》選摘(2):英國和中國管治大不同 . 風傳媒. 2015-04-29. (原始?容 存? 于2023-10-27).  
  5. ^ 香港的發展(1967-2007)統計圖表集 (PDF) . 政府統計處. [ 2023-10-27 ] . (原始?容 存? (PDF) 于2016-03-04).  
  6. ^ 香港故事:一場浮出水面的記憶之爭(上) . 端傳媒. 2015-09-02 [ 2023-10-27 ] . (原始?容 存? 于2015-09-03).  
  7. ^ Morris, Jan. 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 Faber and Faber. 1988 [2008]: 70.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 英?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 , an early Colonial Treasurer , arriving in 1844, dismissed it almost at once as small, barren, unhealthy and valueless  
  8. ^ 1945年香港重光:軍政府重建香港 以善治爭取認受 . Watershed Hong Kong. 2020-07-04 [ 2022-02-10 ] . (原始?容 存? 于2021-01-21).  
  9. ^ 9.0 9.1 香港昔日奇蹟是「背?祖國」還是「背?大英」 . 端傳媒. 2017-12-11. (原始?容 存? 于2020-09-30).  
  10. ^ “?期打算,充分利用”, ??? ,《中共?史?究》1997年第03期第23-30?。後來增刪?: ??? . 新中?成立后中共"??不?香港"?略始末 . 中共河北省委?史?究室. 2008-11-07 [ 2020-11-25 ] . ( 原始?容 存?于2021-03-10) ?通?中?共??新??.  
  11. ^ 文化大革命催生六七暴動 . 獨立媒體. 2013-08-14. (原始?容 存? 于2022-01-06).  
  12. ^ 張家偉. 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p.30) (PDF) . hkupress.hku.hk. [ 2022-08-11 ] . (原始?容 存? (PDF) 于2022-08-11).  
  13. ^ 現代警隊的雛型1945-1967 (PDF) . 香港警務處. (原始?容 存? (PDF) 于2016-01-08).  
  14. ^ 葉健民. 六七暴動?的改變了香港?? . 端傳媒. 2017-04-26 [ 2023-10-05 ] . (原始?容 存? 于2017-06-18).  
  15. ^ 難道?的「甘願做英奴」:?什?港英政府也無賦予港人多少民主,?有愈多人緬懷英治時期? . 關鍵評論. 2015-03-14 [ 2023-10-29 ] . (原始?容 存? 于2023-10-29).  
  16. ^ 中英香港?合?明 . 中??. 2014-01-28 [ 2014-01-28 ] . (原始?容 存? 于2014-02-03).  
  17. ^ 香港九七:圖像大解構 . 光華雜誌 (1997年6月). [ 2023-10-29 ] . (原始?容 存? 于2023-10-29).  
  18. ^ 英皇冠被消失 學者稱港面對「再殖民化」 . 新報人. 2015-12-18 [ 2023-10-29 ] . (原始?容 存? 于2020-08-18).  
  19. ^ 【市政局】政府話?事執行防疫?潔淨局:不了 . Watershed Hong Kong. 2020-04-17 [ 2023-07-04 ] . (原始?容 存? 于2020-04-28).  
  20. ^ 香港年報 . [ 2014-01-22 ] . (原始?容 存? 于2021-05-01).  
  21. ^ 21.0 21.1 香港工業的興衰 . 香港記憶. [ 2023-10-29 ] . (原始?容 存? 于2018-06-14).  
  22. ^ World Comparison 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Purchasing Power?SUMMARY OF 1985 RESULTS . United Nations. [ 2023-10-29 ] . (原始?容 存? 于2016-11-03).  
  23. ^ 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語文政策 ?面存??? ,存于 互???案? )〉(PDF),載《中大譯訊》,香港中文大學?譯系,2000年1月。
  24. ^ 同是打工仔 點解勞工假、銀行假相差5日?原來有段故 「1950年代始訂勞工假」 . hk01.com. [ 2016-12-26 ] .  
  25. ^ [1] ?面存??? ,存于 互???案? )(《1998年假期(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會議紀要) 1998年 7月16日

外部?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