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   대만   중국   일본 
? 大陸資訊及?究中心-貳、臺海兩岸分裂分治的根源與本質
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824161345/https://www.mac.gov.tw/MAIRC/cp.aspx?n=6B3BACCAB3A3A474&amp%3Bs=F7DE3E86444BC9A8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 中華民國的創立  (二) 共?主義在中國的萌芽與發展  (三) 制度之爭是中國分裂分治的本質


中華民國的創立 (一)中華民國的創立

鴉片戰爭後,中國有識之士開始體認到專制體制之害,咸認不自立自?、不變法圖存、不實行民主共和,無法振衰起?。在 孫中山先生領導下,經過革命志士的犧牲奮?,終於在西元一九一二年建立了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建國初期,內有軍閥割據,外遭列?欺凌,局勢動?不安。 孫中山先生?救中國、圖富?,乃融匯中西文化思想精華,創著三民主義。他的民族主義是以追求中國的獨立自主?目標;民權主義是要實行民主政治;而民生主義則謀求均富,?欲防止資本主義與共?主義之弊端,畢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於一役。三民主義的理想,?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往何處去」的問題,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共?主義在中國的萌芽與發展 (二)共?主義在中國的萌芽與發展

但當時國際及中國的情勢,也提供了共?思想萌芽及勢力擴張的機會。民國六年,列寧所領導的布爾雪維克在「十月革命」中奪得政權;民國八年,蘇聯共黨?成立第三國際,推動世界革命,?近的中國便首當其衝;同年,北平發生影響中國深遠的「五四運動」。這個運動中出現的「全盤西化」論使得馬列主義乘虛而入。民國十年七月,少數左傾知識分子成立中國共?黨,?第三國際的中國支部。自此,共?主義開始在中國的土地上蔓延。民國十三年,中國國民黨在蘇聯的影響下,實施「聯俄容共」政策,中共乃得以在中國國民黨內藉機成長、壯大。北伐期間,中共利用軍閥割據造成的國內紛爭,製造南昌、長沙、海陸?、廣州等大型農民暴動事件,走上利用「武裝?爭」手段奪取政權的道路。民國二十年十一月,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自行制定「憲法」,?外組成「臨時中央政府」。這個以「蘇維埃」?名的「國號」,一方面表示?是莫斯科「無?階級祖國」的?兒,?一方面也代表中國再度分裂的開始。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全面對日抗戰。在抗戰期間,中共採行「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中央政府)、七分壯大自己」的策略,大肆擴展根據地與武力。抗戰勝利後,共?黨利用中國人民精疲力盡之際,武裝叛亂,席捲大陸。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中共在北平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從南京經廣州,播遷台北,中國遂以臺灣海峽?界暫時形成分裂分治之勢。

制度之爭是中國分裂分治的本質 (三)制度之爭是中國分裂分治的本質

傳統中國的分合均屬「統治權」之爭,分裂代表著統治權力與管轄地區的區隔,而未曾牽涉到意識形態問題。現在兩岸的分裂分治,?是史無前例的。表面上看起來是因?中國內戰期間各黨派權力之爭,惟究其本質,實受國際政治的影響及外來意識形態的支配,最後形成以中華文化?基礎的「三民主義中國」與以馬列主義?根源的「共?主義中國」之爭,也是兩種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之爭。尤其是兩岸經過了四十年的分隔之後,在不同制度下,經濟與社會等發展所呈現明顯的差距,具體凸顯了這種「中國往何處去」的爭執,才是臺海兩岸分裂分治的本質,也是今日造成中國分裂的?正原因。這項根本因素若無法消除,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道路將甚?艱難。如果追根究底,今天中國之所以不能統一,不是如中共所指稱臺灣部分居民想脫離中國,也不是「某些國際勢力干涉」,而是大陸的政治制度、經濟水準以及過去多次腥風血雨的大規模?爭,讓人對?缺乏信心。?然在共?體制下長大的有??年都?命想出來,或出來不回去,或有家歸不得;?然大陸人民成千上萬的向外?渡;?然臺灣或海外急望統一的人士都不願意到大陸定居;?然北平連香港最起碼的民主都不能容忍;中共憑什?指責別人遲疑不肯統一?如果中國大陸實施自由民主的制度,經濟條件符合現代化水準,那有中國人不願見到自己國家統一??外國人又如何干涉得了?所以中國統一問題的?正?結還是出在中共本身,不在別人。這也就是?什?中華民國政府一再?調:「只有中國問題,沒有臺灣問題」的根本原因。